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黄曲霉毒素的概述 | 第11-12页 |
1.1.1 黄曲霉菌简介 | 第11页 |
1.1.2 黄曲霉毒素的产生 | 第11-12页 |
1.1.3 黄曲霉毒素的理化性质 | 第12页 |
1.2 黄曲霉毒素的合成途径 | 第12-14页 |
1.3 LAEA的全局性调控作用机制 | 第14页 |
1.4 LAEA对黄曲霉毒素合成的调控作用 | 第14-16页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6.1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6.2 本论文主要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二章 黄曲霉野生型和LaeA缺陷型胞外差异蛋白分析鉴定 | 第19-31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19-21页 |
2.2.1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9-20页 |
2.2.2 主要试剂 | 第20页 |
2.2.3 主要溶液配制 | 第20-21页 |
2.2.4 主要培养基配制 | 第21页 |
2.2.5 实验菌株 | 第21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1-23页 |
2.3.1 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 第21页 |
2.3.2 小麦、玉米和YES培养基的接种 | 第21-22页 |
2.3.3 胞外蛋白的提取、含量测定及电泳分离 | 第22页 |
2.3.4 蛋白质谱鉴定及数据分析 | 第22-23页 |
2.3.5 黄曲霉毒素定性分析 | 第23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23-29页 |
2.4.1 黄曲霉在小麦、玉米基质中生长时胞外蛋白含量变化 | 第23-24页 |
2.4.2 黄曲霉胞外蛋白分析鉴定及黄曲霉毒素测定 | 第24-29页 |
2.5 讨论 | 第29-3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黄曲霉野生型和LaeA缺陷型胞外差异蛋白的转录水平表达情况分析 | 第31-44页 |
3.1 引言 | 第31页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31-33页 |
3.2.1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31-32页 |
3.2.2 主要试剂 | 第32页 |
3.2.3 实验菌株 | 第32页 |
3.2.4 所用引物序列 | 第32-33页 |
3.2.5 培养基的配制 | 第33页 |
3.2.6 溶液的配制 | 第33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3-36页 |
3.3.1 黄曲霉菌体的培养 | 第33页 |
3.3.2 RNA的提取 | 第33-34页 |
3.3.3 RNA 电泳检测 | 第34页 |
3.3.4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 | 第34-36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36-42页 |
3.4.1 RNA的电泳检测结果 | 第36-37页 |
3.4.2 所用引物溶解曲线 | 第37页 |
3.4.3 RT-PCR结果分析 | 第37-42页 |
3.5 讨论 | 第42-4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黄曲霉catB缺失突变株的构建及表型分析 | 第44-64页 |
4.1 引言 | 第44页 |
4.2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 第44-48页 |
4.2.1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4-45页 |
4.2.2 菌种和质粒 | 第45页 |
4.2.3 主要试剂 | 第45页 |
4.2.4 所用引物序列 | 第45-46页 |
4.2.5 培养基的配制 | 第46-47页 |
4.2.6 溶液的配制 | 第47-48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48-55页 |
4.3.1 菌体的培养 | 第48页 |
4.3.2 黄曲霉突变株载体的构建 | 第48-53页 |
4.3.3 黄曲霉突变株的构建 | 第53-54页 |
4.3.4 黄曲霉突变株的鉴定 | 第54-55页 |
4.3.5 黄曲霉突变株毒素的测定和分析 | 第55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55-63页 |
4.4.1 catB和TPI基因敲除载体的构建 | 第55-58页 |
4.4.2 黄曲霉CA14突变株的转化 | 第58-59页 |
4.4.3 黄曲霉CA14突变株的鉴定 | 第59页 |
4.4.4 黄曲霉CA14突变株的抗氧化压力表型分析 | 第59-61页 |
4.4.5 黄曲霉CA14突变株毒素测定分析 | 第61-63页 |
4.5 讨论 | 第6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个人简历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