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企业组织与管理论文--农场论文

家庭农场发展:形成机理、影响因素及路径趋势

摘要第10-14页
Abstracts第14-17页
1 导论第18-37页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第18-2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8-22页
        1.1.2 研究目的第22-23页
        1.1.3 研究意义第23页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23-30页
        1.2.1 农户第24-25页
        1.2.2 农场第25-26页
        1.2.3 家庭农场第26-28页
        1.2.4 效率与目标效率第28-30页
    1.3 研究前提假设第30-31页
    1.4 主要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第31-34页
        1.4.1 主要研究方法第31-33页
        1.4.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第33-34页
    1.5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第34-37页
        1.5.1 可能的创新点第34-35页
        1.5.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第35-37页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第37-64页
    2.1 相关理论基础第37-51页
        2.1.1 农户经济理论第37-39页
        2.1.2 效率理论第39-42页
        2.1.3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第42-50页
        2.1.4 理论基础总结第50-51页
    2.2 文献综述第51-62页
        2.2.1 家庭农场的功能优势及形成机理第52-54页
        2.2.2 家庭农场发展的影响因素第54-56页
        2.2.3 家庭农场发展的路径演进趋势第56-58页
        2.2.4 家庭农场发展的适度经营规模的确定第58-59页
        2.2.5 家庭农场发展的效率及提升对策第59-61页
        2.2.6 简要述评第61-62页
    2.3 家庭农场形成与发展的一般分析框架第62-64页
3 家庭农场的形成机理分析第64-82页
    3.1 引言第64-66页
    3.2 目标、效率与农业经营方式的抉择第66-72页
        3.2.1 效率与目标第66页
        3.2.2 效率与农业经营方式抉择第66-69页
        3.2.3 目标、效率与农业经营方式抉择第69-71页
        3.2.4 最优农业经营方式抉择的标准第71-72页
    3.3 从普通小农户到家庭农场经营的制度变迁第72-80页
        3.3.1 家庭农场形成的宏观动力——主导利益集团目标效率偏好的推动第72-75页
        3.3.2 家庭农场形成的微观动力——非主导利益集团目标效率需求诱致第75-76页
        3.3.3 家庭农场形成的关键——不同利益集团目标效率偏好激励相容第76-77页
        3.3.4 家庭农场形成的背景——交易环境变迁第77-80页
    3.4 结论与讨论第80-82页
4 家庭农场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第82-110页
    4.1 引言第82-83页
    4.2 家庭农场发展的影响因素——基于宏观层面的实证分析第83-95页
        4.2.1 研究假设第84-85页
        4.2.2 研究方法第85-86页
        4.2.3 变量选择及数据来源第86-91页
        4.2.4 实证结果及分析第91-95页
    4.3 家庭农场发展的影响因素——基于微观视角的实证分析第95-108页
        4.3.1 研究方法第96-97页
        4.3.2 研究假说与变量的选取第97-102页
        4.3.3 数据来源及描述统计第102-104页
        4.3.4 实证结果与分析第104-108页
    4.4 结论与讨论第108-110页
5 家庭农场发展的路径趋势分析第110-131页
    5.1 文献回顾及述评第110-113页
        5.1.1 组织发展和组织创新方向的相关文献回顾第111页
        5.1.2 制度变迁方向的相关文献回顾第111-112页
        5.1.3 家庭农场未来的演进方向、路径轨迹的相关文献回顾第112-113页
        5.1.4 文献述评第113页
    5.2 家庭农场发展路径趋势的理论分析第113-119页
        5.2.1 家庭农场发展路径的内涵第113-114页
        5.2.2 家庭农场发展的路径趋势类型第114-119页
    5.3 家庭农场发展路径趋势的多案例分析第119-129页
        5.3.1 研究方法与研究问题的提出第119页
        5.3.2 案例选择第119-121页
        5.3.3 数据来源第121页
        5.3.4 数据分析第121-122页
        5.3.5 研究发现第122-128页
        5.3.6 案例结论第128-129页
    5.4 结论与讨论第129-131页
6 世界家庭农场发展的经验及启示第131-159页
    6.1 “人少地多型”地区大规模家庭农场的发展——以美国为例第131-140页
        6.1.1 交易环境、目标效率与美国家庭农场发展第131-136页
        6.1.2 美国家庭农场发展的启示第136-140页
    6.2 “人地适中”地区中等规模家庭农场的发展——以法国为例第140-147页
        6.2.1 交易环境、目标效率与法国家庭农场发展第140-143页
        6.2.2 法国家庭农场发展的启示第143-147页
    6.3 “人多地少型”地区较小规模家庭农场的发展——以日本为例第147-155页
        6.3.1 交易环境、目标效率与日本家庭农场发展第148-153页
        6.3.2 日本家庭农场发展的启示第153-155页
    6.4 三种模式家庭农场发展的比较第155-158页
    6.5 结论与讨论第158-159页
7 结论与建议第159-171页
    7.1 研究结论第159-160页
    7.2 推进中国家庭农场优化发展的建议第160-171页
        7.2.1 进一步降低农地产权管制,加快并规范农地流转第161-162页
        7.2.2 加快推进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降低家庭农场发展的交易环境风险第162-165页
        7.2.3 积极探索和创新家庭农场支持政策及其效率监督机制,提升制度支撑效率第165-167页
        7.2.4 逐步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环境,缓解家庭农场“融资难”第167-168页
        7.2.5 进一步加快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和科技推广第168-169页
        7.2.6 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第169-171页
参考文献第171-188页
附录——调查问卷系列第188-19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93-195页
致谢第195-197页

论文共1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林芝藏猪消化道寄生虫调查及蛔虫、细颈囊尾蚴线粒体基因组学研究
下一篇:气候变化对中国水稻生产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