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各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的疾论文--家畜论文--猪论文

林芝藏猪消化道寄生虫调查及蛔虫、细颈囊尾蚴线粒体基因组学研究

摘要第10-13页
Abstract第13-15页
缩略语表(Abbreviation)第16-17页
第一部分 综述部分第17-35页
    1 寄生虫分类第17-21页
        1.1 传统分类鉴定第17页
        1.2 分子鉴定第17-21页
            1.2.1 PCR-RFLP第18页
            1.2.2 RAPD第18-19页
            1.2.3 AFLP第19页
            1.2.4 SSCP第19页
            1.2.5 DNA序列分析第19-20页
            1.2.6 线粒体基因组鉴定方法第20-21页
    2 蛔虫的研究进展第21-25页
        2.1 虫体形态特征和生活史第22-24页
        2.2 流行病学第24页
        2.3 临床症状第24页
        2.4 诊断与防治第24-25页
    3 细颈囊尾蚴的研究进展第25-27页
        3.1 细颈囊尾蚴的形态特征第25-26页
        3.2 生活史第26页
        3.3 流行病学第26-27页
        3.4 诊断第27页
            3.4.1 制片诊断第27页
            3.4.2 分子生物学鉴定第27页
        3.5 鉴别诊断与防治第27页
    4 藏猪概况第27-34页
        4.1 藏猪的品种特性第28-29页
        4.2 藏猪疫病的研究概况第29-34页
            4.2.1 藏猪细菌性疾病的研究第29-30页
            4.2.2 藏猪病毒性性疾病的研究第30-32页
            4.2.3 藏猪寄生虫性疾病的研究第32-34页
    5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第34-35页
第二部分 试验部分第35-86页
    第一章 西藏林芝地区藏猪消化道寄生虫流行情况调查第35-42页
        1 研究背景第36页
        2 材料与方法第36-37页
            2.1 调查动物第36-37页
            2.2 调查方法第37页
            2.3 虫种、虫卵鉴定第37页
            2.4 数据处理第37页
        3 结果第37-40页
            3.1 藏猪消化道寄生虫感染情况第37-38页
            3.2 藏猪消化道寄生虫形态特征第38-40页
                3.2.1 线虫第38-39页
                3.2.2 绦虫蚴第39页
                3.2.3 吸虫第39-40页
                3.2.4 原虫第40页
                3.2.5 棘头虫第40页
            3.3 寄生虫的混合感染率第40页
        4 讨论第40-42页
    第二章 藏猪蛔虫nad1、cox1和cox2基因扩增及序列分析第42-52页
        1 研究背景第43-44页
        2 材料与方法第44-52页
            2.1 材料第44页
                2.1.1 主要试剂第44页
                2.1.2 主要仪器设备第44页
            2.2 方法第44-48页
                2.2.1 虫株与总DNA的提取第44-45页
                2.2.2 目的基因片段的扩增、纯化与序列测定第45页
                2.2.3 PCR产物检测第45-46页
                2.2.4 PCR产物纯化第46-47页
                2.2.5 克隆构建第47页
                2.2.6 序列分析第47-48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8-50页
                2.3.1 PCR扩增结果第48页
                2.3.2 序列比对结果第48-49页
                2.3.3 系统进化分析结果第49-50页
            2.4 讨论第50-52页
    第三章 藏猪细颈囊尾蚴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其cox2基因扩增、序列分析第52-63页
        1 研究背景第53-54页
        2 材料与方法第54-58页
            2.1 材料第54页
                2.1.1 主要试剂第54页
                2.1.2 主要仪器设备第54页
            2.2 方法第54-56页
                2.2.1 调查范围、对象和内容第54-55页
                2.2.2 血清学检测第55-56页
            2.3 细颈囊尾蚴的采集第56页
            2.4 基因组总DNA的提取第56-57页
            2.5 cox2基因片段的扩增、纯化与序列测定第57页
                2.5.1 cox2基因片段的扩增第57页
                2.5.2 PCR产物的回收与纯化第57页
                2.5.3 载体构建第57页
            2.6 序列分析第57-58页
            2.7 统计分析第58页
        3 结果第58-61页
            3.1 藏猪细颈囊尾蚴的感染情况第58-59页
            3.2 PCR扩增结果第59-60页
            3.3 进化分析结果第60-61页
        4 讨论第61-63页
    第四章 藏猪蛔虫、细颈囊尾蚴线粒体基因组序列测定与分析第63-86页
        1 研究背景第65页
        2 材料与方法第65-72页
            2.1 试验材料第65页
            2.2 主要试剂第65-66页
            2.3 试验方法第66-70页
                2.3.1 线粒体基因组DNA的提取与检测第66-67页
                2.3.2 线粒体DNA提取与检测第67页
                2.3.3 构建文库第67页
                2.3.4 DNA末端修复反应第67-68页
                2.3.5 Adaptor连接第68页
                2.3.6 DNA片段的选择性回收第68-69页
                2.3.7 PCR扩增第69页
                2.3.8 PCR产物的纯化第69-70页
                2.3.9 文库质量检测第70页
            2.4 测序第70-72页
                2.4.1 序列拼接和组装第70-71页
                2.4.2 基因组分分析第71页
                2.4.3 基因组聚类分析第71-72页
                2.4.4 功能分类分析第72页
                2.4.5 生物系统发育树分析第72页
        3 试验结果第72-84页
            3.1 藏猪蛔虫与细颈囊尾蚴线粒体基因组测序结果第72-74页
            3.2 线粒体基因组组分分析第74-76页
            3.3 两种寄生虫线粒体基因A+T含量第76-78页
            3.4 两种寄生虫线粒体基因对应的氨基酸序列第78页
            3.5 两种寄生虫线粒体基因密码子偏好性第78-82页
            3.6 线粒体基因功能分析第82-83页
            3.7 线粒体基因进化分析第83-84页
        4 分析与讨论第84-86页
全文结论第86-88页
参考文献第88-103页
附录 1第103-125页
附录 2第125-126页
附录 3第126-128页
致谢第128-129页

论文共1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MYOD下游长链非编码RNA的筛选及两个LncRNAs在成肌细胞分化中的功能研究
下一篇:家庭农场发展:形成机理、影响因素及路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