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草坑里的生命--教育与家园
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中文文摘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12-15页 |
第二章 引言:人的本质在文明社会不会变化 | 第15-19页 |
第一节 人的本质在文明社会不会变化 | 第15-16页 |
第二节 三种文明形态与人的形态 | 第16-19页 |
第三章 村落 | 第19-35页 |
第一节 我与您的对话 | 第19-21页 |
第二节 村庄的发展历程 | 第21-22页 |
第三节 乡村的物质文化 | 第22-26页 |
第四节 乡村的传统习俗 | 第26-29页 |
第五节 村庄面临着文明转型 | 第29-35页 |
第四章 以血缘为核心的社会教育思想 | 第35-63页 |
第一节、祖辈的生活 | 第35-44页 |
第二节 父辈的生活 | 第44-49页 |
第三节 子辈的生活 | 第49-54页 |
第四节 对教育的一点思考 | 第54-63页 |
第五章 不同文明下不同的乡村人 | 第63-71页 |
第一节 从血缘到地缘 | 第63-65页 |
第二节 生育怪圈:越生越穷,越穷越生 | 第65-67页 |
第三节 不同文明下人的性格 | 第67页 |
第四节 代际冲突-婆媳关系 | 第67-69页 |
第五节 从哪里来,到那里去? | 第69-71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71-77页 |
第一节 教育毁灭家 | 第71-72页 |
第二节 什么是完整的教育 | 第72-73页 |
第三节 农村会不会消亡 | 第73-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
个人简历 | 第83-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