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9-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4页 |
1.1 金属纳米线的概述 | 第11页 |
1.2 金属铜纳米线的制备 | 第11-15页 |
1.2.1 物理法 | 第12-13页 |
1.2.2 化学法 | 第13-15页 |
1.2.2.1 模板法 | 第13页 |
1.2.2.2 水热法 | 第13-14页 |
1.2.2.3 固相还原法 | 第14-15页 |
1.2.2.4 液相还原法 | 第15页 |
1.3 铜纳米线的特性及应用 | 第15-18页 |
1.3.1 在催化方面的特性及应用 | 第15-16页 |
1.3.2 在光学方面的特性及应用 | 第16-17页 |
1.3.3 在电学方面的特性及应用 | 第17页 |
1.3.4 在力学方面的特性及应用 | 第17-18页 |
1.4 分级结构铜的制备 | 第18-19页 |
1.5 金属催化肉桂醛的加氢性能研究 | 第19-20页 |
1.6 本论文目的和意义 | 第20-23页 |
1.7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实验试剂、仪器检测技术及表征 | 第24-29页 |
2.1 实验试剂 | 第24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24-25页 |
2.3 检测技术与表征 | 第25-29页 |
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 | 第25-26页 |
2.3.2 X射线衍射(XRD)表征 | 第26-27页 |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征 | 第27页 |
2.3.5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表征 | 第27-28页 |
2.3.6 气相色谱分析 | 第28-29页 |
第三章 线性烷基二胺调节下的铜纳米线的合成及其生长机制研究 | 第29-46页 |
3.1 引言 | 第29-30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0页 |
3.2.1 试剂及仪器 | 第30页 |
3.2.2 铜的制备 | 第3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0-45页 |
3.3.1 不同碳链长度的线性烷基二胺对铜产物形貌的影响 | 第30-36页 |
3.3.1.1 乙二胺(EDA)用量对铜产物的影响 | 第30-33页 |
3.3.1.2 1,3-丙二胺(PDA)用量对铜产物的影响 | 第33-34页 |
3.3.1.3 1,4-丁二胺(BDA)用量对铜产物的影响 | 第34-35页 |
3.3.1.4 1,6-己二胺(HDA)用量对铜产物的影响 | 第35-36页 |
3.3.2 反应过程中体系颜色或状态变化与Cu产物形貌的关系 | 第36-39页 |
3.3.3 线性烷基二胺的作用 | 第39-42页 |
3.3.4 铜纳米线生长机制 | 第42-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搅拌和覆盖剂双重作用下分级结构铜的制备及生长机理研究 | 第46-59页 |
4.1 引言 | 第46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6-47页 |
4.2.1 试剂及仪器 | 第46-47页 |
4.2.2 枝状铜的制备 | 第4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7-58页 |
4.3.1 搅拌与二元胺双重作用下制备分级结构铜 | 第47-52页 |
4.3.1.1 1,4丁二胺(BDA)作用下分级结构铜的制备 | 第47-49页 |
4.3.1.2 EDA(乙二胺)作用下分级结构铜的制备 | 第49-52页 |
4.3.2 搅拌条件下分级结构铜形成的机理研究 | 第52-58页 |
4.3.2.1 搅拌速率对铜结构的影响 | 第52-53页 |
4.3.2.2 分级结构铜形成的机理探讨 | 第53-55页 |
4.3.2.3 搅拌时间对铜结构的影响 | 第55-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以Cu(OH)2为铜源制备铜纳米线及其选择催化加氢性能研究 | 第59-75页 |
5.1 引言 | 第59-60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60-61页 |
5.2.1 试剂及仪器 | 第60页 |
5.2.2 铜纳米线的制备(重复利用废液) | 第60页 |
5.2.3 铜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60-61页 |
5.2.4 催化加氢肉桂醛 | 第61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61-74页 |
5.3.1 铜纳米线的制备及废液的重复利用 | 第61-67页 |
5.3.1.1 不补加乙二胺、水合肼时,重复利用废液产物铜形貌的变化 | 第61-63页 |
5.3.1.2 乙二胺量与水合肼量对纳米线形貌的影响 | 第63-65页 |
5.3.1.3 废液中补加乙二胺、水合肼,铜形貌的变化 | 第65-67页 |
5.3.2 铜纳米线的加氢催化性能研究 | 第67-74页 |
5.3.2.1 温度对肉桂醛加氢性能的影响 | 第68-69页 |
5.3.2.2 氢气压力对肉桂醛加氢性能的影响 | 第69-70页 |
5.3.2.3 催化剂用量对肉桂醛加氢性能的影响 | 第70-71页 |
5.3.2.4 铜纳米颗粒与铜纳米线的催化性能对比 | 第71-7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6.1 结论 | 第75-76页 |
6.2 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