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农业保险相关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 | 第17-24页 |
2.1 农业保险概念界定 | 第17-20页 |
2.1.1 农业风险的内涵 | 第17页 |
2.1.2 农业保险的界定 | 第17-20页 |
2.2 农业保险的特殊性 | 第20-21页 |
2.2.1 风险本质不易分散 | 第20页 |
2.2.2 农业保险道德风险严重性 | 第20-21页 |
2.2.3 农业保险需求的特殊性 | 第21页 |
2.3 农业保险相关基础理论 | 第21-24页 |
2.3.1 农业保护理论 | 第21-22页 |
2.3.2 公共物品理论 | 第22页 |
2.3.3 福利经济理论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国内外农业保险发展经验借鉴 | 第24-35页 |
3.1 国外农业保险发展经验 | 第24-28页 |
3.1.1 美国农业保险的发展经验 | 第24-25页 |
3.1.2 日本农业保险的发展经验 | 第25-27页 |
3.1.3 美日两国农业保险发展的比较与启示 | 第27-28页 |
3.2 国内农业保险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 第28-35页 |
3.2.1 上海农业保险的发展经验 | 第28-29页 |
3.2.2 新疆兵团农业保险的发展经验 | 第29-30页 |
3.2.3 吉林华安农业保险的发展经验 | 第30-31页 |
3.2.4 浙江农业保险的发展经验 | 第31-32页 |
3.2.5 国内典型地区农业保险发展的比较与启示 | 第32-35页 |
第四章 黑龙江省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分析 | 第35-42页 |
4.1 黑龙江省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 | 第35-38页 |
4.1.1 建国初期黑龙江省农业保险的兴起与停办 | 第35页 |
4.1.2 改革开放以后黑龙江省“农村救灾合作保险”实验 | 第35-36页 |
4.1.3 黑龙江省农业保险新的发展 | 第36-38页 |
4.2 现行黑龙江省农业保险概况 | 第38-42页 |
4.2.1 运作模式 | 第38-39页 |
4.2.2 制度内容 | 第39-40页 |
4.2.3 参保规模 | 第40-42页 |
第五章 黑龙江省农业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第42-47页 |
5.1 黑龙江省农业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42-44页 |
5.1.1 农业保险业务范围过窄,保障程度低 | 第42页 |
5.1.2 保险金额低,对农户吸引力不足 | 第42-43页 |
5.1.3 保险公司运营成本高,利润空间有限 | 第43页 |
5.1.4 费率厘定缺乏科学依据 | 第43-44页 |
5.1.5 农业保险经营中道德风险逐步加大 | 第44页 |
5.2 黑龙江省农业保险发展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44-47页 |
5.2.1 政策支持不到位 | 第44-45页 |
5.2.2 专业农业保险从业人员缺乏 | 第45页 |
5.2.3 基层政府对农业保险重视不够 | 第45-46页 |
5.2.4 农户对农业保险认识不足 | 第46-47页 |
第六章 黑龙江省农业保险发展的建议 | 第47-53页 |
6.1 完善政府政策支持 | 第47-50页 |
6.1.1 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法律法规 | 第47-48页 |
6.1.2 提高省级补贴力度,实行地方财政区别补贴 | 第48页 |
6.1.3 建立科学的财政补贴制度,设立多元的农保险种 | 第48-49页 |
6.1.4 建立巨灾风险基金与再保险制度 | 第49-50页 |
6.2 保障企业有效运作 | 第50-51页 |
6.2.1 完善政企分开 | 第50-51页 |
6.2.2 引进市场竞争机制 | 第51页 |
6.2.3 提高农业保险从业人员素质 | 第51页 |
6.3 保障农户保险利益 | 第51-53页 |
6.3.1 普及农户保险意识 | 第51-52页 |
6.3.2 注重提高农户诚信水平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