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油料作物论文--大豆论文

基于ITRAQ技术的大豆根响应低磷胁迫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缩略词及其英汉对照第7-10页
1 文献综述第10-20页
    1.1 低磷胁迫适应性的研究第10-11页
    1.2 低磷胁迫分子机理的研究第11-12页
    1.3 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第12-17页
        1.3.1 蛋白质组学产生的背景第12页
        1.3.2 蛋白质组学简介第12-13页
        1.3.3 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技术体系第13-16页
        1.3.4 大豆蛋白组学研究现状第16-17页
    1.4 丙酮酸脱羧酶研究进展第17-18页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8-19页
    1.6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第19-20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0-30页
    2.1 低磷胁迫下两个大豆品种的适应性研究第20-22页
        2.1.1 供试植株材料第20页
        2.1.2 材料处理第20页
        2.1.3 实验主要试剂与仪器第20-21页
        2.1.4 实验方法第21-22页
    2.2 大豆根尖蛋白iTRAQ测定实验方法第22-29页
        2.2.1 实验材料及处理第22页
        2.2.2 蛋白质提取第22-24页
        2.2.3 蛋白质定量第24页
        2.2.4 蛋白FASP方法酶解及iTRAQ试剂标记第24-26页
        2.2.5 第一维高pH-RP液相分离第26-27页
        2.2.6 第二维反相液质联用RPLC-MS第27-28页
        2.2.7 数据检索第28页
        2.2.8 生物信息分析第28-29页
    2.3 实时荧光定量PCR第29-30页
        2.3.1 实验材料及处理第29页
        2.3.2 根尖总RNA的提取第29页
        2.3.3 反转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第29-30页
3 结果第30-50页
    3.1 低磷胁迫下两个大豆品种的适应性研究第30-37页
        3.1.1 低磷胁迫下两个大豆品种的表型观察第30页
        3.1.2 低磷胁迫下两个大豆品种的根部性状差异分析第30-34页
        3.1.3 不同磷水平处理下生物量的比较第34-35页
        3.1.4 大豆种子氮磷含量第35-36页
        3.1.5 低磷处理条件下大豆种子磷含量第36-37页
    3.2 蛋白组分析第37-45页
        3.2.1 蛋白样品上样前蛋白质量检测和定量分析第37-38页
        3.2.2 蛋白测序质谱鉴定质量评估-肽段匹配误差第38页
        3.2.3 蛋白质鉴定结果与分析第38页
        3.2.4 大豆根尖耐低磷差异蛋白的Gene Ontology分析第38-43页
        3.2.5 大豆根尖耐低磷差异蛋白的KEGG注释与通路分析第43-44页
        3.2.6 可信蛋白的挑选第44-45页
    3.3 实时荧光定量PCR第45-50页
4 讨论与结论第50-53页
    4.1 讨论第50-52页
    4.2 结论第52-53页
致谢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62页
附录第62-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籼稻新不育系和新恢复系的配合力及其F1的温敏性分析
下一篇:水稻根系相关性状QTL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