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运输装卸规范发展现状 | 第12-13页 |
1.2.2 虚拟仿真装卸技术发展现状 | 第13-14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14-16页 |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2 本文章节安排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 | 第16-23页 |
2.1 人因工程的名称和定义 | 第16-17页 |
2.1.1 学科定义 | 第16页 |
2.1.2 人因工程的目的 | 第16-17页 |
2.2 人机系统与人机交互 | 第17-19页 |
2.2.1 人机系统的概念 | 第17-18页 |
2.2.2 人机系统的分类 | 第18-19页 |
2.2.3 人机交互的概念 | 第19页 |
2.3 研究和应用 | 第19-21页 |
2.3.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2.3.2 研究与应用模式 | 第20-21页 |
2.4 人因工程学计算机应用 | 第21-2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虚拟货物装卸场景的建立 | 第23-31页 |
3.1 货物装卸模型的建立 | 第23-28页 |
3.1.1 装卸对象建模 | 第23-25页 |
3.1.2 货物装卸资源建模 | 第25-26页 |
3.1.3 人体模型 | 第26-28页 |
3.2 装卸场景的建立 | 第28-30页 |
3.2.1 DELMIA中装卸场景的建立 | 第28-29页 |
3.2.2 三维零件库和人体模型库 | 第29-3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四章 货物装卸过程中的力学分析 | 第31-44页 |
4.1 飞机装载配平 | 第31-34页 |
4.1.1 装载配平概述 | 第31页 |
4.1.2 装载配平单确定重心的力学原理 | 第31-32页 |
4.1.3 站位、平衡力臂与指数 | 第32-33页 |
4.1.4 基本使用指数(BOI)与干使用指数(DOI) | 第33页 |
4.1.5 飞机的配平 | 第33-34页 |
4.2 货物装载过程静动力学分析 | 第34-43页 |
4.2.1 货物装载过程中飞机的限重要求 | 第34-35页 |
4.2.2 有限元概述 | 第35-36页 |
4.2.3 有限元静力分析 | 第36-37页 |
4.2.4 基于ANSYS的有限元货物装卸静力分析 | 第37-39页 |
4.2.5 有限元动力分析 | 第39-42页 |
4.2.6 基于ANSYS的有限元货物装卸动力分析 | 第42-4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货物装卸操作过程仿真研究 | 第44-69页 |
5.1 货物装卸过程中货物排放的优化 | 第44-52页 |
5.1.1 在货舱中货物常规放置位置 | 第46-48页 |
5.1.2 航空货运装载优化 | 第48-52页 |
5.2 货物装卸仿真过程研究分析 | 第52-61页 |
5.2.1 DELMIA的简介 | 第52页 |
5.2.2 货物装载过程人体模型的运动分析 | 第52-53页 |
5.2.3 装卸载仿真流程 | 第53-55页 |
5.2.4 仿真过程的可视性要求 | 第55页 |
5.2.5 仿真装卸过程中的可视化分析 | 第55-57页 |
5.2.6 货物装卸空间可达性仿真分析 | 第57-58页 |
5.2.7 货物装卸仿真中的动作姿态分析 | 第58-60页 |
5.2.8 货物装卸过程仿真碰撞检测分析 | 第60-61页 |
5.3 基于MOD法的效率分析与装卸规范 | 第61-68页 |
5.3.1 MOD法的基本原理 | 第61页 |
5.3.2 MOD法动作介绍 | 第61-66页 |
5.3.3 模特法在货物装载仿真中的应用 | 第66-67页 |
5.3.4 MOD法装卸过程中的应用 | 第67-6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9-71页 |
6.1 论文总结 | 第69-70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作者简介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