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川藏“茶马古道”文化线路遗产保护框架与GIS技术应用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1 绪论第12-20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5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15页
    1.2 研究内容第15页
    1.3 研究现状及成果第15-17页
        1.3.1 国内现状第15-17页
        1.3.2 国外现状第17页
    1.4 研究方法与步骤第17-19页
        1.4.1 文献研究的方法第17-18页
        1.4.2 田野考察的方法第18页
        1.4.3 类比分析和综合分析法第18-19页
    1.5 研究的基本框架第19-20页
2 当前“文化线路”保护理论与经典案例辨析第20-36页
    2.1“文化线路”遗产保护理论第20-26页
        2.1.1“文化线路”保护理论的形成背景及其演进历程第20-22页
        2.1.2“文化线路”的定义及认定要素第22-25页
        2.1.3“文化线路”识别与保护的主体内容第25-26页
    2.2 国内外“文化线路”保护案例辨析第26-34页
        2.2.1 圣地亚哥·德·卡姆波斯特拉朝圣路:文化线路遗产特性浅析第26-31页
        2.2.2 京杭大运河:遗产特性简析与研究现状第31-34页
    2.3 本章小结第34-36页
3 川藏“茶马古道”文化线路遗产价值体系建构第36-82页
    3.1“茶马古道”历史演变与线路界定第36-43页
        3.1.1“茶马古道”的定义与源头第36-37页
        3.1.2 川藏“茶马古道”的历史发展与线路界定第37-43页
    3.2 川藏“茶马古道”文化线路遗产类型分析第43-77页
        3.2.1 川藏“茶马古道”文化线路遗产特征解析第43-45页
        3.2.2 川藏“茶马古道”文化线路遗产类型解析第45-77页
    3.3 川藏“茶马古道”文化线路遗产的价值特征第77-80页
        3.3.1 川藏“茶马古道”的真实性与完整性第77页
        3.3.2 川藏“茶马古道”的历史、文化与现实价值第77-80页
    3.4 本章小结第80-82页
4 川藏“茶马古道”文化线路遗产保护现状与思考第82-92页
    4.1 川藏“茶马古道”文化线路保护研究现状第82-85页
        4.1.1 学术研究缺乏系统性第82页
        4.1.2 文化线路遗产保护实践的不足第82-83页
        4.1.3 川藏“茶马古道”文化线路遗产保护技术手段的现状问题第83-85页
    4.2 川藏“茶马古道”保护现状的问题与反思第85-89页
        4.2.1 川藏“茶马古道”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受到威胁第85-87页
        4.2.2 急需建立跨区域的保护与合作机制第87-88页
        4.2.3 川藏“茶马古道”文化线路保护现状反思第88-89页
    4.3 本章小结第89-92页
5 川藏“茶马古道”文化线路遗产保护框架第92-106页
    5.1 川藏“茶马古道”文化线路遗产保护框架初探第92-102页
        5.1.1 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整体保护体系第92-93页
        5.1.2 建立合理的调查研究策略与价值评估评估方法第93-97页
        5.1.3 制定不同层级的保护规划第97-100页
        5.1.4 保护修复原则与利用方式第100-102页
    5.2 川藏“茶马古道”文化线路遗产保护框架实践初探第102-105页
        5.2.1 政府主导的保护实践第102-103页
        5.2.2 鼓励公众参与的保护实践第103-104页
        5.2.3 遗产保护领域人员亟需的专业研究与工作第104-105页
    5.3 本章小结第105-106页
6 基于GIS技术的川藏“茶马古道”文化线路保护系统设计第106-118页
    6.1 GIS技术在文化线路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第106-109页
        6.1.1 文化线路遗产调查评估与保护规划编制阶段的应用第106-107页
        6.1.2 保护修复及展示与检测管理阶段的应用第107-109页
    6.2 川藏“茶马古道”文化线路保护系统设计构想第109-115页
        6.2.1“系统总体构架”第109-110页
        6.2.2 系统数据的构成与组织第110-112页
        6.2.3 系统功能设计第112-113页
        6.2.4 数据制作工艺与质量控制第113-115页
    6.3 本章小结第115-118页
7 结语第118-122页
致谢第122-124页
参考文献第124-128页
附录第128页
    作者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28页

论文共12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云理论的液态危险货物铁路运输风险评价
下一篇:突发事件应急物资调配方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