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5-3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1.1 黔西南城镇发展机遇和瓶颈 | 第15页 |
1.1.2 喀斯特地貌区生态危机加剧 | 第15-16页 |
1.1.3 城镇公共空间的失落与复兴 | 第16页 |
1.2 相关问题的提出 | 第16-17页 |
1.2.1 喀斯特地貌公共空间生态保护 | 第16-17页 |
1.2.2 喀斯特地貌公共空间系统维护 | 第17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1.3.1 公共空间 | 第17-19页 |
1.3.2 黔西南喀斯特地貌 | 第19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7页 |
1.4.1 喀斯特地貌研究动态 | 第19-20页 |
1.4.2 公共空间的研究动态 | 第20-21页 |
1.4.3 相关研究理论的阐述 | 第21-27页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7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27页 |
1.5.2 研究意义 | 第27页 |
1.6 理论方法和框架 | 第27-31页 |
1.6.1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1.6.2 研究框架 | 第28-31页 |
2 喀斯特城镇公共空间与水的关联性解析 | 第31-49页 |
2.1 喀斯特生态环境要素解析 | 第31-36页 |
2.1.1 因水而生的地貌环境 | 第31-35页 |
2.1.2 土壤贫瘠的地貌环境 | 第35-36页 |
2.1.3 植被稀少的地貌环境 | 第36页 |
2.2 喀斯特城镇空间与水关联性解析 | 第36-45页 |
2.2.1 生产空间与水的关联性探讨 | 第36-37页 |
2.2.2 聚落空间与水的关联性探讨 | 第37-38页 |
2.2.3 喀斯特城镇的空间结构类型 | 第38-45页 |
2.3 喀斯特城镇公共空间与水的关联性解析 | 第45-47页 |
2.3.1 喀斯特城镇空间与公共空间关系 | 第45-46页 |
2.3.2 喀斯特城镇公共空间与水的关系 | 第46-47页 |
2.4 小结 | 第47-49页 |
3 喀斯特地貌区城镇公共空间设计原则提出 | 第49-59页 |
3.1 方法基础——“关联耦合理论”的应用 | 第49-51页 |
3.1.1 城镇空间与城镇公共空间系统的关联耦合作用 | 第49-50页 |
3.1.2 水系与城镇的公共空间关联耦合作用 | 第50-51页 |
3.2 方法核心—“水系优先原则”的提出 | 第51-53页 |
3.2.1“水系优先原则”特点 | 第51-52页 |
3.2.2“水系优先原则”目标 | 第52-53页 |
3.3 方法主体—“廊道+斑块”的构建 | 第53-56页 |
3.3.1 耦合要素 | 第53-54页 |
3.3.2 耦合方式 | 第54-56页 |
3.4 方法理论 | 第56-57页 |
3.4.1 总体层次详细层次控制 | 第56-57页 |
3.4.2 多学科多层次交叉控制 | 第57页 |
3.5 小结 | 第57-59页 |
4 基于“水系优先原则”的黔西南喀斯特地貌城镇公共空间总体设计 | 第59-87页 |
4.1 基于“水系优先原则”下“廊道+斑块”生态基底的构建 | 第59-68页 |
4.1.1“水”系的构建 | 第59-60页 |
4.1.2“廊道+斑块”生态基底构建 | 第60-61页 |
4.1.3“水”系驳岸设计 | 第61-63页 |
4.1.4“廊道+斑块”与城镇空间系统构建的关系解析 | 第63-68页 |
4.2 基于“水系优先原则”绿地空间的构建 | 第68-75页 |
4.2.1 城镇绿地的用地调整 | 第68-70页 |
4.2.2 公园绿地公共空间的构建 | 第70-72页 |
4.2.3 广场绿地公共空间的构建 | 第72-74页 |
4.2.4 防护绿地公共空间的构建 | 第74-75页 |
4.3 基于“水系优先原则”的城镇道路空间的构建 | 第75-82页 |
4.3.1 车行空间的构建 | 第75-80页 |
4.3.2 步行空间的构建 | 第80-82页 |
4.4 基于“水系优先原则”的城镇建筑场地空间的构建 | 第82-86页 |
4.4.1 建筑类型控制 | 第82-83页 |
4.4.2 建筑高度控制 | 第83-85页 |
4.4.3 建筑风貌控制 | 第85页 |
4.4.4 建筑密度控制 | 第85-86页 |
4.5 小结 | 第86-87页 |
5 基于“水系优先原则”黔西南喀斯特地貌城镇公共空间详细设计 | 第87-125页 |
5.1 绿地空间的详细设计 | 第90-99页 |
5.1.1 绿地空间的详细设计 | 第90-94页 |
5.1.2 绿地空间绿色基础设施设计 | 第94-96页 |
5.1.3 相关案例分析 | 第96-99页 |
5.2 道路空间的详细设计 | 第99-107页 |
5.2.1 道路公共空间的详细设计 | 第99-101页 |
5.2.2 道路空间绿色基础设施设计 | 第101-104页 |
5.2.3 相关案例分析 | 第104-107页 |
5.3 建筑场地的详细设计 | 第107-117页 |
5.3.1 建筑场地空间的设计 | 第107-109页 |
5.3.2 建筑场地空间绿色基础设施的选择 | 第109-115页 |
5.3.3 相关案例分析 | 第115-117页 |
5.4 公共空间的水体设计和水质的改善 | 第117-121页 |
5.4.1 水体的净化系统解析 | 第117-119页 |
5.4.2 水体净化系统的相关技术措施 | 第119-121页 |
5.5 公共空间植物的配置 | 第121-124页 |
5.5.1 植物对于水生态系统的作用 | 第121-122页 |
5.5.2 绿色基础设施植物配置的原则 | 第122-123页 |
5.5.3 黔西南喀斯特地貌的植物配置 | 第123-124页 |
5.6 小结 | 第124-125页 |
6 晴隆东观区城市设计 | 第125-151页 |
6.1 背景解析 | 第125-131页 |
6.1.1 晴隆县城背景解析 | 第125-130页 |
6.1.2 东观区城市设计项目解析 | 第130-131页 |
6.2 东观区城镇公共空间的总体设计 | 第131-141页 |
6.2.1 基于“水系优先原则”的“廊道+斑块”生态基底构建 | 第132-135页 |
6.2.2 东观区绿地空间的构建 | 第135-137页 |
6.2.3 东观区道路空间的构建 | 第137-139页 |
6.2.4 东观区建筑场地空间的构建 | 第139-141页 |
6.3 东观区城镇公共空间的详细设计 | 第141-149页 |
6.3.1 建筑场地空间详细设计 | 第142-144页 |
6.3.2 道路空间详细设计 | 第144-146页 |
6.3.3 绿地空间的详细设计 | 第146-147页 |
6.3.4 东观区水体系统的提升和完善 | 第147-149页 |
6.3.5 东观区植物配置 | 第149页 |
6.4 小结 | 第149-151页 |
7 小结 | 第151-153页 |
致谢 | 第153-155页 |
参考文献 | 第155-159页 |
附录 | 第159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