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2-26页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2-15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12-14页 |
1.1.2 研究的目的 | 第14页 |
1.1.3 研究的意义 | 第14-15页 |
1.2 论文的研究对象 | 第15-16页 |
1.3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6-21页 |
1.3.1 国内外对轮班工人疲劳周期的研究 | 第16-17页 |
1.3.2 国内外关于光生物效应的研究 | 第17-20页 |
1.3.3 工作时段的自主控制程度与疲劳消除、睡眠问题和抑郁症的关系 | 第20-21页 |
1.4 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21-2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4.2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1.4.3 研究框架 | 第24-26页 |
2 微电子流水线工厂车间现状调研 | 第26-42页 |
2.1 调研前期准备 | 第26-29页 |
2.1.1 调研目的 | 第26页 |
2.1.2 调研方法 | 第26-27页 |
2.1.3 测试仪器及工具 | 第27页 |
2.1.4 调研对象选择 | 第27-29页 |
2.2 流水线工厂调研概况 | 第29-33页 |
2.2.1 工厂及工人基本信息 | 第29-30页 |
2.2.2 工作-休息排程调查 | 第30-32页 |
2.2.3 疲劳缓解调查 | 第32-33页 |
2.3 微电子流水线工厂车间物理环境调研 | 第33-41页 |
2.3.1 重庆基本气候特征 | 第33页 |
2.3.2 工厂车间热环境调查 | 第33-37页 |
2.3.3 工厂车间室内采光测试 | 第37-39页 |
2.3.4 工厂车间室内光环境分析 | 第39-4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3 工厂实验场景设置及实验原理 | 第42-50页 |
3.1 实验场景设计 | 第42-46页 |
3.2 实验原理 | 第46-50页 |
4 全人工恒定光环境下流水线工人等效替代疲劳实验 | 第50-70页 |
4.1 实验概述 | 第50-51页 |
4.1.1 实验前文献资料研究 | 第50-51页 |
4.1.2 实验目的 | 第51页 |
4.1.3 实验手段的先进性 | 第51页 |
4.2 实验过程 | 第51-55页 |
4.2.1 等效替代实验分析 | 第52页 |
4.2.2 试验流程 | 第52-55页 |
4.3 研究方法 | 第55页 |
4.4 数据统计处理 | 第55-57页 |
4.5 结果分析及结论 | 第57-68页 |
4.6 小结 | 第68-70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70-72页 |
5.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70-71页 |
5.2 展望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0页 |
附录 | 第80-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