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1 绪论 | 第8-13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页 |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8-10页 |
| 1.3.1 国外学者及企业的研究动态 | 第9-10页 |
| 1.3.2 国内学者及企业的研究动态 | 第10页 |
| 1.4 研究思路及框架 | 第10-13页 |
| 1.4.1 研究思路 | 第10-11页 |
| 1.4.2 研究框架 | 第11-13页 |
| 2 理论综述 | 第13-16页 |
| 2.1 全员劳动生产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 第13页 |
| 2.1.1 劳动生产率的概念 | 第13页 |
| 2.1.2 全员劳动生产率的概念 | 第13页 |
| 2.1.3 全员劳动生产率的计算方法 | 第13页 |
| 2.2 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 | 第13-16页 |
| 2.2.1 从业人员对全员劳动生产率水平的影响 | 第13-14页 |
| 2.2.2 工业增加值对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 第14-16页 |
| 3 银光公司全员劳动生产率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16-22页 |
| 3.1 银光公司概述 | 第16页 |
| 3.2 银光公司全员劳动生产率现状 | 第16-18页 |
| 3.3 银光公司全员劳动生产率水平低下的原因分析 | 第18-22页 |
| 3.3.1 从业人员的总量偏大,人员素质整体偏低 | 第18-20页 |
| 3.3.2 工业中间投入较大,工业增加值增长缓慢 | 第20-22页 |
| 4 银光公司全员劳动生产率水平提升策略 | 第22-40页 |
| 4.1 控制从业人员总量,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 第22-28页 |
| 4.1.1 加强人力资源预算管理、严格控制人员总量 | 第22-23页 |
| 4.1.2 加强“三岗”动态管理 | 第23-24页 |
| 4.1.3 修订劳动定额,定期开展“定编、定岗、定员”工作 | 第24-25页 |
| 4.1.4 加强培训教育,提高全员整体素质 | 第25-26页 |
| 4.1.5 技能人员“一专多能”培养 | 第26-28页 |
| 4.1.6 薪酬分配体制改革 | 第28页 |
| 4.2 多措并举,提高工业增加值 | 第28-38页 |
| 4.2.1 加强技术创新,提高工业增加值 | 第28-31页 |
| 4.2.2 加强营销管理,提高工业增加值 | 第31-34页 |
| 4.2.3 推行单元成本效益管理模式,减少中间投入,提高工业增加值 | 第34-38页 |
| 4.3 加强对各分子公司的考核 | 第38-40页 |
| 4.3.1 科学合理确定对各分子公司的绩效目标 | 第38页 |
| 4.3.2 建立银光公司各分子公司的目标博弈和谈判工资机制 | 第38页 |
| 4.3.3 强化过程考核及激励约束 | 第38-40页 |
| 结论 | 第40-41页 |
| 致谢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