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水稻(Oryza sativa L.)若干重要性状的QTL主效应、上位性效应及GE互作效应分析

摘要第11-16页
Abstract第16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21-48页
    1.1 QTL定位的常用遗传标记第21-23页
        1.1.1 RFLP标记第21页
        1.1.2 RAPD标记第21-22页
        1.1.3 SSR标记第22页
        1.1.4 AFLP标记第22页
        1.1.5 STS标记第22-23页
        1.1.6 SNP标记第23页
    1.2 QTL定位的常用作图群体第23-25页
        1.2.1 F_2群体和BC群体第23页
        1.2.2 RIL群体第23-24页
        1.2.3 DH群体第24页
        1.2.4 NIL群体第24-25页
    1.3 QTL定位的统计分析方法第25-28页
        1.3.1 单标记分析法第25页
        1.3.2 区间作图法第25页
        1.3.3 复合区间作图法第25-26页
        1.3.4 混合线性模型法第26-27页
        1.3.5 QTL上位性效应分析法第27页
        1.3.6 QTL与环境互作效应分析法第27-28页
    1.4 影响QTL定位的主要因素第28-30页
        1.4.1 遗传图谱第28页
        1.4.2 群体结构第28-29页
        1.4.3 遗传背景第29页
        1.4.4 性状遗传力第29页
        1.4.5 统计方法及阀值第29-30页
    1.5 水稻重要性状QTL定位研究进展第30-34页
        1.5.1 产量性状第30-31页
        1.5.2 品质性状第31-32页
        1.5.3 抗逆性状第32-33页
        1.5.4 其它农艺性状第33-34页
    1.6 QTL定位的育种应用第34-36页
        1.6.1 新基因源的发掘第34页
        1.6.2 QTL图位克隆第34-35页
        1.6.3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第35-36页
    1.7 本论文选题依据、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第36-38页
        1.7.1 选题依据第36-37页
        1.7.2 研究内容第37页
        1.7.3 研究目的意义第37-38页
    1.8 参考文献第38-48页
第二章 水稻三个农艺性状的QTL与环境互作分析第48-69页
    2.1 水稻分蘖松散度的QTL定位与环境互作效应分析第48-54页
        2.1.1 材料与方法第49-50页
            2.1.1.1 试验材料和连锁图谱第49页
            2.1.1.2 分蘖松散度的测定第49页
            2.1.1.3 QTL分析第49-50页
        2.1.2 结果与分析第50-51页
            2.1.2.1 分蘖松散度性状表现第50页
            2.1.2.2 分蘖松散度QTL检测第50-51页
        2.1.3 讨论第51-54页
    2.2 水稻落粒性QTL定位与环境互作效应分析第54-61页
        2.2.1 材料与方法第55页
            2.2.1.1 参试材料和分子图谱第55页
            2.2.1.2 落粒性考察第55页
            2.2.1.3 QTL定位第55页
        2.2.2 结果与分析第55-58页
            2.2.2.1 落粒性性状表现第55-56页
            2.2.2.2 落粒性QTL加性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第56-57页
            2.2.2.3 落粒性的双基因互作第57-58页
        2.2.3 讨论第58-61页
    2.3 水稻柱头外露率QTL定位和上位性分析第61-66页
        2.3.1 材料与方法第61-62页
            2.3.1.1 试验材料和连锁图谱第61-62页
            2.3.1.2 柱头外露率考察第62页
            2.3.1.3 QTL定位第62页
        2.3.2 结果与分析第62-65页
            2.3.2.1 柱头外露率性状表现第62-63页
            2.3.2.2 柱头外露率QTL的效应分析第63-65页
        2.3.3 讨论第65-66页
    2.4 参考文献第66-69页
第三章 稻米三个品质性状的QTL与环境互作分析第69-92页
    3.1 稻米透明度的QTL定位与环境互作效应分析第69-75页
        3.1.1 材料与方法第69-70页
            3.1.1.1 试验材料和连锁图谱第69-70页
            3.1.1.2 稻米透明度的考察第70页
            3.1.1.3 QTL定位和上位性分析第70页
        3.1.2 结果与分析第70-72页
            3.1.2.1 稻米透明度的表现第70-71页
            3.1.2.2 稻米透明度QTL加性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第71-72页
            3.1.2.3 稻米透明度QTL上位性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第72页
        3.1.3 讨论第72-75页
    3.2 稻米延伸性的QTL定位与环境互作效应分析第75-81页
        3.2.1 材料与方法第76-77页
            3.2.1.1 试验材料和连锁图谱第76页
            3.2.1.2 米粒延伸性的考察第76页
            3.2.1.3 QTL定位和上位性分析第76-77页
        3.2.2 结果与分析第77-80页
            3.2.2.1 米粒延伸性表现第77-78页
            3.2.2.2 米粒延伸性QTL主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第78页
            3.2.2.3 米粒延伸性QTL上位性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第78-80页
        3.2.3 讨论第80-81页
    3.3 稻米淀粉粘滞性的QTL定位与环境互作效应分析第81-90页
        3.3.1 材料与方法第81-82页
            3.3.1.1 试验材料和连锁图谱第81-82页
            3.3.1.2 RAV谱参数的测定第82页
            3.3.1.3 QTL定位和上位性分析第82页
        3.3.2 结果与分析第82-88页
            3.3.2.1 RVA谱参数的表现第82-85页
            3.3.2.2 RVA谱参数QTL主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第85-86页
            3.2.2.3 RVA谱参数QTL上位性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第86-88页
        3.3.3 讨论第88-90页
    3.4 参考文献第90-92页
第四章 水稻耐辐射损伤和耐贮藏性的QTL定位和上位性分析第92-108页
    4.1 水稻耐辐射损伤的QTL定位和上位性分析第92-99页
        4.1.1 材料与方法第92-93页
            4.1.1.1 试验材料第92-93页
            4.1.1.2 耐辐射损伤的考察第93页
            4.1.1.3 QTL定位分析第93页
        4.1.2 结果与分析第93-98页
            4.1.2.1 耐辐射损伤表现第93-95页
            4.1.2.2 耐辐射损伤的QTL加性效应分析第95-96页
            4.1.2.3 耐辐射损伤的QTL上位性效应分析第96-98页
        4.1.3 讨论第98-99页
    4.2 水稻种子耐贮藏性的QTL定位和上位性分析第99-106页
        4.2.1 材料与方法第99-100页
            4.2.1.1 试验材料第99-100页
            4.2.1.2 耐贮藏性的考察第100页
            4.2.1.3 QTL定位分析第100页
        4.2.2 结果与分析第100-103页
            4.2.2.1 种子耐贮藏性表现第100-102页
            4.2.2.2 种子耐贮藏性QTL加性效应分析第102页
            4.2.2.3 种子耐贮藏性QTL上位性效应分析第102-103页
        4.2.3 讨论第103-106页
    4.3 参考文献第106-108页
第五章 稻苗耐高Mn~(++)、高Al~(+++)、高Cu~(++)胁迫的QTL定位和上位性分析第108-132页
    5.1 稻苗耐高Mn~(++)胁迫的QTL定位和上位性分析第108-116页
        5.1.1 材料与方法第108-109页
            5.1.1.1 试验材料第108-109页
            5.1.1.2 苗期耐高Mn~(++)胁迫的鉴定第109页
            5.1.1.3 QTL定位分析第109页
        5.1.2 结果与分析第109-112页
            5.1.2.1 苗期耐高Mn~(++)胁迫表现第109-110页
            5.1.2.2 苗期耐高Mn~(++)胁迫的QTL定位第110-112页
        5.1.3 讨论第112-116页
    5.2 稻苗耐高Al~(+++)胁迫的QTL定位和上位性分析第116-123页
        5.2.1 材料与方法第116-117页
            5.2.1.1 试验材料第116页
            5.2.1.2 苗期耐高Al~(+++)胁迫的鉴定第116-117页
            5.2.1.3 QTL定位分析第117页
        5.2.2 结果与分析第117-122页
            5.2.2.1 苗期耐高Al~(+++)胁迫的表现第117-118页
            5.2.2.2 苗期耐高Al~(+++)胁迫的QTL定位第118-122页
        5.2.3 讨论第122-123页
    5.3 稻苗耐高Cu~(++)胁迫的QTL定位和上位性分析第123-130页
        5.3.1 材料与方法第123-124页
            5.3.1.1 试验材料第123页
            5.3.1.2 苗期耐高Cu~(++)胁迫的测定第123-124页
            5.3.1.3 QTL定位分析第124页
        5.3.2 结果与分析第124-129页
            5.3.2.1 苗期耐高Cu~(++)胁迫表现第124-125页
            5.3.2.2 苗期耐高Cu~(++)胁迫的QTL定位第125-129页
        5.3.3 讨论第129-130页
    5.4 参考文献第130-132页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32-133页

论文共13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FOXA3和HNF4α联合诱导iPSCs和BMSCs定向分化为肝样细胞的研究
下一篇:microRNA-182对大鼠肝再生的调节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