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V+向+O”结构研究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1. 绪论 | 第11-17页 |
| 1.1 选题意义 | 第11页 |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1.3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1.4 语料来源 | 第16-17页 |
| 2. “向”的语法化及动因 | 第17-29页 |
| 2.1 “向”的语法化 | 第17-23页 |
| 2.1.1 名词“向” | 第18-19页 |
| 2.1.2 动词“向” | 第19-21页 |
| 2.1.3 介词“向” | 第21-23页 |
| 2.2 “向”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 | 第23-29页 |
| 2.2.1 语义基础 | 第24-25页 |
| 2.2.2 句法位置 | 第25-27页 |
| 2.2.3 认知因素 | 第27-29页 |
| 3. “V+向”的词汇化及动因 | 第29-40页 |
| 3.1 “V+向”结构的凝固化 | 第29-31页 |
| 3.2 “V+向”的词汇化程度 | 第31-36页 |
| 3.2.1 “V+向”的互信息值 | 第32-35页 |
| 3.2.2 “V+向”语感调查 | 第35-36页 |
| 3.2.3 “V+向”的词典收录情况 | 第36页 |
| 3.3 “V+向”词汇化动因 | 第36-40页 |
| 3.3.1 双音化的影响 | 第36-38页 |
| 3.3.2 韵律制约 | 第38-39页 |
| 3.3.3 介词并入 | 第39-40页 |
| 4. “V+向+O”结构的语义制约 | 第40-46页 |
| 4.1 “V+向+O”结构中“V” | 第40-43页 |
| 4.1.1 “V”为主体位移的动词 | 第40-42页 |
| 4.1.2 “V”为主体非位移的动词 | 第42页 |
| 4.1.3 “V”表示物的运动状态 | 第42-43页 |
| 4.2 “V+向+O”结构中“O” | 第43-45页 |
| 4.2.1 处所宾语 | 第43页 |
| 4.2.2 对象宾语 | 第43-44页 |
| 4.2.3 时间宾语 | 第44页 |
| 4.2.4 动形抽象化宾语 | 第44-45页 |
| 4.3 “V+向”和“O”的语义关系 | 第45-46页 |
| 5. 结语 | 第46-49页 |
| 5.1 主要观点 | 第46-48页 |
| 5.2 存在的问题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 附录 | 第53-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