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金融组织、银行论文

我国影子银行对金融脆弱性的影响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0-14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1.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第11-12页
        1.2.1 研究方法第11-12页
        1.2.2 研究内容第12页
    1.3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第12-14页
        1.3.1 创新点第12-13页
        1.3.2 不足之处第13-14页
第2章 文献综述第14-19页
    2.1 影子银行的文献综述第14-16页
        2.1.1 国外文献第14-15页
        2.1.2 国内文献第15-16页
    2.2 金融脆弱性的文献综述第16-18页
        2.2.1 国外文献第16-17页
        2.2.2 国内文献第17-18页
    2.3 文献评述第18-19页
第3章 影子银行对金融脆弱性的影响机理第19-30页
    3.1 影子银行概述第19-22页
        3.1.1 影子银行的定义第19页
        3.1.2 影子银行的特征第19-21页
        3.1.3 影子银行与传统商业银行的联系与区别第21-22页
    3.2 金融脆弱性概述第22-24页
        3.2.1 金融脆弱性的定义第22-23页
        3.2.2 金融脆弱性的特征第23页
        3.2.3 金融脆弱性的衡量方法第23-24页
    3.3 影子银行对金融脆弱性影响的作用机制第24-30页
        3.3.1 影子银行对金融脆弱性的正面影响第25-27页
        3.3.2 影子银行对金融脆弱性的负面影响第27-30页
第4章 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第30-45页
    4.1 我国影子银行产生和发展的原因第30-32页
    4.2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构成与发展现状第32-42页
        4.2.1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第32-35页
        4.2.2 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第35-36页
        4.2.3 未观测信贷第36-42页
    4.3 我国影子银行与国外影子银行的差别第42-43页
    4.4 我国影子银行对金融脆弱性的影响分析第43-45页
        4.4.1 我国影子银行对金融脆弱性的正面影响第43页
        4.4.2 我国影子银行对金融脆弱性的负面影响第43-45页
第5章 影子银行对金融脆弱性影响实证研究第45-55页
    5.1 数据选取第45-52页
        5.1.1 我国影子银行规模第45-47页
        5.1.2 我国金融脆弱性测算结果第47-50页
        5.1.3 其他解释变量选取第50-52页
    5.2 实证分析第52-54页
        5.2.1 单位根检验第52-53页
        5.2.2 协整检验第53页
        5.2.3 格兰杰因果检验第53-54页
    5.3 实证结论第54-55页
第6章 政策建议第55-58页
    6.1 引导影子银行健康发展第55-56页
    6.2 适当鼓励金融创新第56页
    6.3 建立规范化的影子银行监管体系第56-58页
参考文献第58-61页
致谢第61-62页
攻读硕士期间学术论文发表情况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目的论的景区导游词英译--以广西民族博物馆为例
下一篇: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研究--基于技术创新视角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