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3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5-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分析 | 第16-18页 |
1.2.1 线状地物与地形融合方法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2 公路精细三维模型建立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2.3 研究现状分析 | 第18页 |
1.3 研究目标、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8-19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8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9页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2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平原、丘陵区公路三维精细模型优化还原基本原理与方法 | 第23-46页 |
2.1 平原、丘陵区公路工程建设基本原理与方法 | 第23-31页 |
2.2 公路优化还原 | 第31-42页 |
2.2.1 平原、丘陵区公路三维精细模型优化还原的原理与方法 | 第31-32页 |
2.2.2 公路平面线形拟合 | 第32-36页 |
2.2.3 平原、丘陵区公路三维精细模型优化还原知识规则分类与整理 | 第36-42页 |
2.3 自适应遗传算法概述 | 第42-45页 |
2.3.1 自适应遗传算法简介 | 第43页 |
2.3.2 自适应遗传算法的实现步骤 | 第43-4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章 平原、丘陵区公路约束建模的数学模型 | 第46-56页 |
3.1 平原、丘陵区公路三维精细横断面模型数学模型 | 第46-50页 |
3.1.1 横断面上特征点的平面坐标计算模型 | 第47-48页 |
3.1.2 横断面上特征点的高程计算模型 | 第48-50页 |
3.2 平原、丘陵区公路纵断面模型优化还原问题 | 第50-54页 |
3.2.1 问题分析 | 第50页 |
3.2.2 数学模型建立 | 第50-51页 |
3.2.3 优化变量设计 | 第51-52页 |
3.2.4 约束条件设计 | 第52-53页 |
3.2.5 目标函数 | 第53-54页 |
3.3 公路表面模型优化还原及其可视化 | 第54-5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基于自适应遗传算法的平原、丘陵区公路纵断面优化还原 | 第56-66页 |
4.1 编码设计与初始种群的产生 | 第56-59页 |
4.2 适应度函数设计 | 第59-60页 |
4.3 遗传算子的设计 | 第60-65页 |
4.3.1 选择算子设计 | 第60页 |
4.3.2 交叉算子设计 | 第60-62页 |
4.3.3 变异算子设计 | 第62-63页 |
4.3.4 自适应控制参数设计 | 第63-6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五章 实验验证与分析 | 第66-83页 |
5.1 实验区与试验数据介绍 | 第66-68页 |
5.2 实验结果评价与分析 | 第68-82页 |
5.2.1 验证路段试验结果 | 第69-70页 |
5.2.2 实验结果与现有三维空间数据可视化系统的比较 | 第70-72页 |
5.2.3 实验结果定性与定量的评价 | 第72-81页 |
5.2.4 实验结果评价与分析 | 第81-8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3-85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83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