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2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1.3 技术路线 | 第10页 |
1.4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 第10-11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4.2 数据来源 | 第11页 |
1.5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第12-19页 |
2.1 有关城市群的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2.1.1 城市群的相关概念 | 第12页 |
2.1.2 山东半岛城市群结构方面的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2.2 区域不均衡发展理论 | 第13-16页 |
2.2.1 理论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2.2.2 研究方法进展 | 第14-15页 |
2.2.3 实证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2.3 城市中心性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2.3.1 理论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2.3.2 实证研究进展综述 | 第17-19页 |
第三章 经济空间极化时空变动特征研究 | 第19-31页 |
3.1 研究内容说明 | 第19页 |
3.1.1 研究区概况 | 第19页 |
3.1.2 本章研究思路 | 第19页 |
3.2 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 第19-20页 |
3.2.1 指标选取 | 第19-20页 |
3.2.2 数据来源 | 第20页 |
3.3 研究方法介绍 | 第20-23页 |
3.3.1 极化测度的数学模型 | 第20-21页 |
3.3.2 极化的空间相关关系分析工具 | 第21-23页 |
3.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3-31页 |
3.4.1 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空间可视化与分析 | 第23-24页 |
3.4.2 经济空间极化的测度结果与分析 | 第24-26页 |
3.4.3 经济空间极化空间相关性的结果与分析 | 第26-31页 |
第四章 城市职能强度测度及其空间特征分析 | 第31-47页 |
4.1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 第31页 |
4.1.1 职能强度测度方法 | 第31页 |
4.1.2 数据获取 | 第31页 |
4.2 因子分析计算结果 | 第31-33页 |
4.2.1 主因子的提取 | 第31-32页 |
4.2.2 主因子命名 | 第32-33页 |
4.3 职能强度分析 | 第33-47页 |
4.3.1 职能强度统计分析 | 第34-36页 |
4.3.2 职能强度空间分析 | 第36-47页 |
第五章 空间极化测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第47-66页 |
5.1 指标体系构建 | 第47-48页 |
5.1.1 综合发展水平指标体系 | 第47页 |
5.1.2 综合发展水平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 第47-48页 |
5.2 研究方法 | 第48-50页 |
5.2.1 综合指数计算方法——熵值法 | 第48-49页 |
5.2.2 灰色关联分析 | 第49页 |
5.2.3 多元回归分析 | 第49-50页 |
5.3 研究范围和数据来源 | 第50页 |
5.4 结果与分析 | 第50-66页 |
5.4.1 山东半岛城市群空间极化特征 | 第50-61页 |
5.4.2 山东半岛城市群空间极化的影响因素 | 第61-66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不足 | 第66-68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6页 |
6.1.1 总体经济空间极化不显著,局部空间经济冷热点较少 | 第66页 |
6.1.2 职能强度最高一级的总是地级城市,各类职能中心覆盖面广 | 第66页 |
6.1.3 综合指标的空间极化弱,处于区域核心—边缘结构的稳定阶段 | 第66页 |
6.1.4 城镇化水平和投资能力对城市综合实力的进步影响较大 | 第66页 |
6.2 本论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第74页 |
发表论文 | 第74页 |
科研情况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