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

基于视知觉机制的物体原型表征与应用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5页
    1.1 研究背景第8-13页
        1.1.1 计算机视觉与物体识别第8-9页
        1.1.2 流行的表征与识别模型第9-13页
        1.1.3 向人类视觉机制学习第13页
    1.2 论文结构第13-15页
第二章 人类视知觉的生理及心理学机制第15-28页
    2.1 人类视觉的生理机制第15-19页
        2.1.1 视网膜上的神经元第15-17页
        2.1.2 外膝体与初级视皮层第17-19页
    2.2 认知心理学与模式识别第19-28页
        2.2.1 概述第19-20页
        2.2.2 早期学说第20-23页
        2.2.3 自底向上的理论第23-26页
        2.2.4 自顶向下的理论第26-28页
第三章 基于成分模型的原型之建第28-58页
    3.1 成分与原型第28-29页
    3.2 拟合边缘信息的高斯成分模型第29-37页
        3.2.1 二维混合高斯模型第29-31页
        3.2.2 成分训练:期望-最大化(EM)算法第31-33页
        3.2.3 训练改进:分裂-归约机制第33-35页
        3.2.4 拟合实验结果第35-37页
    3.3 样本间的成分匹配第37-41页
        3.3.1 成分匹配的基本思路第37-39页
        3.3.2 匹配算法的设计第39-40页
        3.3.3 匹配实验结果第40-41页
    3.4 多图间的成分聚类第41-45页
        3.4.1 基本思想第41-42页
        3.4.2 算法描述第42-43页
        3.4.3 结果展示第43-45页
    3.5 原型习得与重构第45-53页
        3.5.1 原型表征的基本单元第45-47页
        3.5.2 原型表征的结构信息第47-48页
        3.5.3 基于原型的物体重构第48-53页
    3.6 原型建立框架总结第53-58页
第四章 原型的应用及实验第58-77页
    4.1 模板粗匹配第58-62页
    4.2 成分层面上的匹配第62-66页
        4.2.1 成分层面上进行匹配的意义第62页
        4.2.2 基于成分及结构之匹配的框架描述第62-66页
    4.3 真实场景图的成分提取算法第66-73页
        4.3.1 Hough变换与直线段拟合第66-68页
        4.3.2 形成成分:直线段聚类第68-73页
    4.4 成分层面上的搜索策略第73-77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77-83页
    5.1 本文工作总结第77页
    5.2 未来展望第77-83页
        5.2.1 原型构建方面第77-82页
        5.2.2 物体识别方面第82-83页
参考文献第83-89页
致谢第89-9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90-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紧凑理念下城市形态与功能的测度及其相关性研究--以我国省会级城市为例
下一篇:山东半岛城市群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