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州地铁车站基坑降水设计与施工的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降水工程的概念及特点 | 第12-15页 |
1.2.1 降水设计 | 第12-13页 |
1.2.2 降水施工 | 第13-15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 存在问题 | 第16-17页 |
1.4.1 地质勘察精度有限 | 第16页 |
1.4.2 地下水保护不到位 | 第16页 |
1.4.3 方案优化受施工合同影响 | 第16页 |
1.4.4 变形监测研究不充分 | 第16-17页 |
1.5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思路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工程概况 | 第18-26页 |
2.1 工程简介 | 第18-20页 |
2.2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 第20-22页 |
2.2.1 工程地质条件 | 第20-21页 |
2.2.2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1-22页 |
2.3 设计依据与降水目的 | 第22-24页 |
2.3.1 设计依据 | 第22-23页 |
2.3.2 降水目的 | 第23-24页 |
2.4 基坑工程地下水风险分析及应对措施 | 第24-26页 |
2.4.1 基坑工程地下水风险分析 | 第24页 |
2.4.2 应对措施 | 第24-26页 |
第三章 降水方案设计 | 第26-40页 |
3.1 基坑抗突涌验算 | 第26-29页 |
3.2 降压井设计 | 第29-34页 |
3.2.1 降压降水井的计算 | 第29-31页 |
3.2.2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 第31页 |
3.2.3 基坑降水数值模拟 | 第31-34页 |
3.3 降水井设计 | 第34-35页 |
3.3.1 降水井数量设计 | 第34页 |
3.3.2 降水井深度设计 | 第34-35页 |
3.4 观测井设计 | 第35页 |
3.5 降水井布设 | 第35-37页 |
3.6 降水沉降原因及控制措施 | 第37-40页 |
3.6.1 沉降原因分析 | 第37页 |
3.6.2 降水工程中的辅助措施以及补救措施 | 第37页 |
3.6.3 建立地下水动态监测网 | 第37页 |
3.6.4 局部异常水处理措施 | 第37-38页 |
3.6.5 局部加深部分的承压水影响分析及处理 | 第38页 |
3.6.6 减少降水施工引起地面沉降的控制措施 | 第38-40页 |
第四章 抽水试验方案 | 第40-55页 |
4.1 抽水试验目的 | 第40页 |
4.2 抽水试验内容 | 第40-42页 |
4.2.1 抽水试验设备 | 第40页 |
4.2.2 试验井平面布置和井结构图 | 第40-42页 |
4.3 抽水试验步骤 | 第42-43页 |
4.4 抽水试验观测成果 | 第43-48页 |
4.4.1 观测内容、方法及工具 | 第43页 |
4.4.2 观测记录成果与数据整理 | 第43-48页 |
4.5 水文地质参数求解 | 第48-54页 |
4.5.1 地下水渗流三维数学模型 | 第48-49页 |
4.5.2 地下水三维非稳定渗流数值模型 | 第49-5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管井构造与成井施工工艺技术 | 第55-60页 |
5.1 管井构造 | 第55页 |
5.2 成井技术要求 | 第55-56页 |
5.3 成井施工工艺 | 第56-59页 |
5.3.1 前期准备工作 | 第56-57页 |
5.3.2 成孔施工 | 第57-58页 |
5.3.3 洗井 | 第58-59页 |
5.4 特殊过程质量控制要求 | 第59-60页 |
第六章 降水运行管理 | 第60-66页 |
6.1 降水运行工况 | 第60-61页 |
6.1.1 降水井运行工况 | 第60页 |
6.1.2 减压降水运行工况 | 第60-61页 |
6.2 降水运行保障措施 | 第61-62页 |
6.2.1 用电保障 | 第61页 |
6.2.2 排水设施 | 第61-62页 |
6.3 降水运行管理 | 第62-63页 |
6.4 降水井点保护 | 第63页 |
6.5 封井方案 | 第63-66页 |
6.5.1 封井原则 | 第63-64页 |
6.5.2 封井方案 | 第64-66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