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11-18页 |
0.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0.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0.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0.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0.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0.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7页 |
0.4.1 主要内容与框架 | 第14-16页 |
0.4.2 论文主要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0.5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 | 第17-18页 |
0.5.1 论文创新点 | 第17页 |
0.5.2 论文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1 资源型经济转型的理论研究 | 第18-24页 |
1.1 资源型经济及其转型的含义 | 第18-19页 |
1.2 资源型经济转型的理论概述 | 第19-24页 |
1.2.1 资源优势理论 | 第19-20页 |
1.2.2“资源诅咒”学说 | 第20-21页 |
1.2.3 资源型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 第21-22页 |
1.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2-24页 |
2 山西资源型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 第24-38页 |
2.1 资源型经济在山西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 第24-26页 |
2.1.1 煤炭产业主导山西全省的经济发展 | 第24-25页 |
2.1.2 煤炭产业对提高全省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贡献突出 | 第25-26页 |
2.2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资源型经济的发展历程 | 第26-27页 |
2.3 山西资源型经济发展过程中遭遇的“资源诅咒” | 第27-32页 |
2.3.1 经济增速全国垫底,经济发展陷入低迷 | 第27-28页 |
2.3.2 经济波动幅度大,抵御外部风险能力差 | 第28-30页 |
2.3.3 能源生产的波动性大于经济增长率的波动 | 第30-32页 |
2.3.4 煤炭资源的高强度开采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 第32页 |
2.4 山西出现“资源诅咒”现象的原因分析 | 第32-34页 |
2.4.1 国家的政策导向使山西经济长期依赖资源产业 | 第32-33页 |
2.4.2 资源型产业的扩张挤出了其他产业的要素资源 | 第33-34页 |
2.4.3 资本积累不足导致经济缺乏内生增长动力 | 第34页 |
2.4.4 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导致资本外流加剧 | 第34页 |
2.5 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必要性分析 | 第34-38页 |
2.5.1 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 第34-36页 |
2.5.2 适应当前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迫切需要 | 第36-37页 |
2.5.3 煤炭供求关系逆转形势下山西经济发展的唯一出路 | 第37-38页 |
3 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成功的经验借鉴 | 第38-42页 |
3.1 国内外资源型地区的经济转型路径 | 第38-40页 |
3.1.1 德国鲁尔区的经济转型 | 第38-39页 |
3.1.2 法国洛林的经济转型 | 第39页 |
3.1.3 美国休斯敦的经济转型 | 第39页 |
3.1.4 日本北九州地区的经济转型 | 第39-40页 |
3.2 国内资源型经济转型成功的经验 | 第40页 |
3.3 国内外资源型经济转型成功值得借鉴的经验 | 第40-42页 |
3.3.1 做好顶层设计,推进综合转型 | 第41页 |
3.3.2 构建复合动力,推进持续转型 | 第41页 |
3.3.3 重视结构调整,推进深入转型 | 第41页 |
3.3.4 完善基础功能,推进协调转型 | 第41-42页 |
4 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 | 第42-49页 |
4.1 山西资源型经济的转型目标 | 第42页 |
4.2 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模式选择 | 第42-44页 |
4.2.1 资源型经济转型模式的比较 | 第42-43页 |
4.2.2 适合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最优模式 | 第43-44页 |
4.3 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具体路径 | 第44-49页 |
4.3.1 转型初期着力调整优化传统资源产业结构 | 第45-46页 |
4.3.2 转型中期着力构建多元化的产业体系 | 第46-47页 |
4.3.3 转型后期实现创新驱动引领经济发展 | 第47-49页 |
5 推进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49-53页 |
5.1 完善产业转型促进机制 | 第49页 |
5.1.1 建立资源产业转型援助机制 | 第49页 |
5.1.2 建立替代产业承接机制 | 第49页 |
5.1.3 加快企业所有制改革 | 第49页 |
5.2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 第49-50页 |
5.2.1 调整和完善现行的资源税费制度 | 第49-50页 |
5.2.2 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 第50页 |
5.3 完善科技创新机制 | 第50页 |
5.3.1 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力度 | 第50页 |
5.3.2 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 第50页 |
5.4 完善金融支撑体系 | 第50-51页 |
5.4.1 加快金融创新步伐 | 第50-51页 |
5.4.2 重振“晋商金融”的雄风 | 第51页 |
5.5 完善资源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 | 第51页 |
5.5.1 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 第51页 |
5.5.2 完善资源环境保护责任机制 | 第51页 |
5.6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 第51-52页 |
5.6.1 完善转型项目推进机制 | 第51页 |
5.6.2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 第51-52页 |
5.7 扩大对外开放 | 第52-53页 |
5.7.1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 | 第52页 |
5.7.2 深化国内外区域协作 | 第52-53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3-55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3-54页 |
6.2 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