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动物学论文--动物生态学和动物地理学论文

鸻鹬类春季在黄海区域迁徙停歇地的能量积累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一章 前言第12-26页
    1 鸟类迁徙过程中的能量积累第12-18页
        1.1 迁徙过程中能量积累的意义第12-13页
        1.2 能量积累的形式和过程第13-14页
        1.3 影响能量积累的因素第14-16页
        1.4 能量积累对鸟类生理和行为的影响第16-18页
    2 鸟类迁徙停歇地的类型第18-20页
        2.1 临时休息地第18-19页
        2.2 能量补给地第19-20页
    3 鸟类迁徙的能量对策和时间对策第20-23页
        3.1 迁徙时间最短对策第20页
        3.2 迁徙能耗最小对策第20-23页
        3.3 运输能耗最小对策第23页
    4 研究意义及科学问题第23-26页
        4.1 研究意义第23-24页
        4.2 科学问题第24-26页
第二章 研究地点和对象第26-32页
    1 研究地点第26-29页
        1.1 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和黄海区域第26-27页
        1.2 崇明东滩第27-28页
        1.3 南堡滩涂第28页
        1.4 鸭绿江口第28-29页
    2 研究对象第29-32页
        2.1 红腹滨鹬第29-30页
        2.2 大滨鹬第30页
        2.3 红颈滨鹬第30-32页
第三章 鸻鹬类在迁徙停歇地的能量积累模式及表型变化第32-76页
    1 研究方法第33-38页
        1.1 研究地点和对象第33页
        1.2 样品采集第33-34页
        1.3 身体组成分析第34-35页
        1.4 性别鉴定第35-36页
        1.5 数据分析第36-38页
            1.5.1 能量积累模式和表型变化第36-37页
            1.5.2 迁徙完成后的剩余能量估算第37-38页
    2 研究结果第38-68页
        2.1 红腹滨鹬的能量积累模式及表型变化第38-49页
        2.2 大滨鹬的能量积累模式及表型变化第49-59页
        2.3 红颈滨鹬的能量积累模式及表型变化第59-68页
    3 讨论第68-72页
        3.1 三段式的能量积累模式第68-69页
        3.2 营养器官的表型变化第69-70页
        3.3 繁殖活动的能量来源第70-71页
        3.4 生活史不同阶段的连带效应第71-72页
    4 小结第72-76页
第四章 鸻鹬类在不同迁徙停歇地的停留时间和体重变化第76-98页
    1 研究方法第77-80页
        1.1 研究地点和对象第77页
        1.2 数据采集第77-78页
            1.2.1 体重第77页
            1.2.2 种群数量变化第77-78页
            1.2.3 无线电追踪第78页
        1.3 数据分析第78-80页
            1.3.1 种群的迁徙期第78-79页
            1.3.2 个体的停留时间第79页
            1.3.3 体重变化第79-80页
            1.3.4 飞行距离的预测第80页
    2 研究结果第80-91页
        2.1 4种(亚种)鸻鹬类在两处停歇地的迁徙期第80-81页
        2.2 大滨鹬个体在两处停歇地的停留时间第81-84页
        2.3 4种(亚种)鸻鹬类在两处停歇地的体重变化第84-90页
        2.4 4种(亚种)鸻鹬类在离开两处停歇地时的预测飞行距离第90-91页
    3 讨论第91-96页
        3.1 长距离迁徙鸻鹬类对不同停歇地的利用方式第91页
        3.2 无线电追踪方法研究个体停留时间的可靠性第91-92页
        3.3 迁徙/停歇决定与迁徙策略的多样性第92-94页
        3.4 个体停留时间与种群数量第94页
        3.5 黄海区域南部和北部鸻鹬类能量积累的差异第94-96页
    4 小结第96-98页
第五章 大滨鹬在不同迁徙停歇地的迁徙兴奋与定向行为第98-126页
    1 研究方法第99-103页
        1.1 研究地点和对象第99页
        1.2 定向笼实验第99-100页
        1.3 环境因子数据获取第100-101页
        1.4 数据分析第101-103页
    2 研究结果第103-121页
        2.1 迁徙兴奋及其影响因子第103-110页
        2.2 定向行为及其影响因子第110-121页
    3 讨论第121-124页
        3.1 迁徙兴奋的时间和地点差异第121页
        3.2 风与能量状况对日落前迁徙兴奋的影响第121-123页
        3.3 云层遮盖度与潮水对日落后迁徙兴奋的影响第123页
        3.4 定向行为及其影响因子第123-124页
    4 小结第124-126页
第六章 大滨鹬在不同迁徙停歇地的能量积累速率第126-146页
    1 研究方法第127-132页
        1.1 研究地点和对象第127页
        1.2 血样采集和处理第127-128页
        1.3 血浆代谢物浓度测定第128-129页
        1.4 数据分析第129-132页
    2 研究结果第132-140页
        2.1 血浆甘油三酸酯浓度的影响因子第132-134页
        2.2 血浆β-羟基丁酸浓度的影响因子第134-136页
        2.3 血浆甘油三酸酯与磷脂浓度比的影响因子第136-138页
        2.4 血浆尿酸浓度的影响因子第138-140页
    3 讨论第140-144页
        3.1 能量积累速率的地点差异第140页
        3.2 造成能量积累速率地点差异的可能原因第140-142页
        3.3 血浆代谢物浓度与体重及日期的关系第142-143页
        3.4 血浆代谢物浓度分析的应用第143-144页
    4 小结第144-146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46-152页
    1 主要结论第146-148页
    2 展望第148-152页
        2.1 利用数量调查确定候鸟的能量补给地第148页
        2.2 利用追踪仪器确定候鸟的能量补给地第148-149页
        2.3 候鸟能量积累的调控机制第149-150页
        2.4 秋季迁徙期的能量积累第150-152页
参考文献第152-172页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及拟投稿的论文第172-174页
致谢第174-176页

论文共1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双主轴双刀塔车削加工中心CAPP关键技术研究
下一篇:基于冷热EGR耦合与两段燃油喷射控制的柴油低温燃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