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3页 |
1.1 选题依据及科学意义 | 第9-10页 |
1.2 现代河流碎屑锆石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河流碎屑锆石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河流碎屑锆石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3-16页 |
2.1 北祁连造山带 | 第13-14页 |
2.2 北祁连造山带构造演化历史 | 第14-16页 |
2.2.1 大洋俯冲阶段(古祁连洋盆闭合阶段) | 第14页 |
2.2.2 大陆俯冲阶段 | 第14-16页 |
第三章 样品采集及分析测试方法 | 第16-20页 |
3.1 野外地质样品采集 | 第16-17页 |
3.2 样品处理与测试 | 第17-18页 |
3.3 分析计算原理 | 第18-20页 |
3.3.1 U-Th-Pb年龄计算方法 | 第18-19页 |
3.3.2 Hf同位素亏损地幔模式年龄计算方法 | 第19-20页 |
第四章 分析结果 | 第20-33页 |
4.1 地球化学特征 | 第20-23页 |
4.1.1 主量元素分析 | 第20页 |
4.1.2 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分析 | 第20-23页 |
4.2 黑河河流流域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 | 第23-30页 |
4.2.1 黑河河流碎屑锆石特征(HH1-1、HH2 和 13HH-1) | 第24页 |
4.2.2 黑河河流碎屑锆石定年结果 | 第24-30页 |
4.3 锆石Hf同位素的研究 | 第30-33页 |
第五章 讨论 | 第33-38页 |
5.1 黑河河漫滩沉积物碎屑锆石U-Pb年龄信息 | 第33-36页 |
5.2 区域地壳演化 | 第36-38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38-39页 |
致谢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7页 |
附图1 黑河河流碎屑锆石CL图像(HH1-1) | 第47-48页 |
附图2 黑河河流碎屑锆石CL图像(HH2) | 第48-49页 |
附图3 黑河河流碎屑锆石CL图像(13HH-1) | 第49-50页 |
个人简历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