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台湾经验的G省联社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Summry | 第6页 |
1 前言 | 第7-14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7-8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7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8-12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8-10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2-1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13-14页 |
2 台湾农业金库的信用风险管理分析 | 第14-28页 |
2.1 台湾农业金融体系发展现状 | 第14-16页 |
2.2 农业金库发展历程 | 第16-20页 |
2.2.1 农业金库法定职能 | 第17-18页 |
2.2.2 农业金库组织架构 | 第18-19页 |
2.2.3 农业金库权责安排 | 第19-20页 |
2.3 农业金库对信用部的辅导及效果 | 第20-24页 |
2.3.1 信用部的主要任务 | 第20-21页 |
2.3.2 农业金库对信用部的辅导措施 | 第21-23页 |
2.3.3 农业金库对信用部的辅导效果 | 第23-24页 |
2.4 农业金库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研究 | 第24-28页 |
2.4.1 信用风险管理策略与目标 | 第24-25页 |
2.4.2 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与架构 | 第25-26页 |
2.4.3 信用风险管理报告体系 | 第26页 |
2.4.4 信用风险规避抵减原则 | 第26页 |
2.4.5 处理不良贷款的准则 | 第26-28页 |
3 G省联社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 第28-35页 |
3.1 G省联社信用风险管理原则及职能 | 第28-29页 |
3.1.1 信用风险管理原则 | 第28页 |
3.1.2 信用风险管理职能 | 第28-29页 |
3.2 G省联社信用风险管理架构和流程 | 第29-35页 |
3.2.1 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 第29-31页 |
3.2.2 信用风险管理报告体系 | 第31-32页 |
3.2.3 信用风险管理流程标准 | 第32-35页 |
4 G省联社资产信用风险管理现状研究 | 第35-46页 |
4.1 G省联社信贷资产风险分析 | 第35-41页 |
4.1.1 不良贷款分析 | 第35-37页 |
4.1.2 不良贷款行业分布特征 | 第37-38页 |
4.1.3 不良贷款期特征限分析 | 第38-40页 |
4.1.4 客户授信集中度风险分析 | 第40页 |
4.1.5 银行承兑汇票风险分析 | 第40-41页 |
4.1.6 融资性担保业务风险分析 | 第41页 |
4.2 G省联社信用风险管理问题及成因 | 第41-46页 |
4.2.1 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41-44页 |
4.2.2 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44-46页 |
5 农业金库与G省联社信用风险管理比较及启示 | 第46-55页 |
5.1 农业金库与G省联社信用风险管理比较分析 | 第46-52页 |
5.1.1 立法制度比较 | 第46页 |
5.1.2 金融服务保障建设比较 | 第46-47页 |
5.1.3 信用风险管理职能比较 | 第47-48页 |
5.1.4 信用风险权责安排比较 | 第48-49页 |
5.1.5 信用风险管理过程比较 | 第49-52页 |
5.2 完善G省联社信用风险管理的启示 | 第52-55页 |
5.2.1 完善制度与金融服务 | 第52页 |
5.2.2 加强信用风险监控力度 | 第52页 |
5.2.3 建立信用风险内控制度 | 第52-53页 |
5.2.4 正确处理不良贷款 | 第53页 |
5.2.5 积极优化信贷结构 | 第53-54页 |
5.2.6 建设信用风险管理文化 | 第54页 |
5.2.7 强化风险差异化管理 | 第54-55页 |
6 总结 | 第55-56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