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地区坡地建筑布局设计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目的意义 | 第9-12页 |
1.1.1 背景综述 | 第9-11页 |
1.1.2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 第11-12页 |
1.2 课题研究的对象 | 第12-14页 |
1.2.1 寒地建筑 | 第12-13页 |
1.2.2 坡地建筑 | 第13页 |
1.2.3 坡地建筑布局 | 第13-14页 |
1.3 课题相关研究概况 | 第14-19页 |
1.3.1 关于寒冷地区建筑的研究 | 第14-15页 |
1.3.2 关于坡地建筑布局设计的研究 | 第15-18页 |
1.3.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 第18-19页 |
1.4 课题研究方法与内容框架 | 第19-21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20-21页 |
第2章 寒冷地区坡地建筑布局设计基本解析 | 第21-42页 |
2.1 建筑布局在坡地条件下的独特性 | 第21-26页 |
2.1.1 地形地势的融合 | 第21-24页 |
2.1.2 自然生态的协调 | 第24-26页 |
2.1.3 建筑个性的体现 | 第26页 |
2.2 寒冷地区坡地建筑布局设计影响因素 | 第26-33页 |
2.2.1 寒地气候的特殊性 | 第27-29页 |
2.2.2 地域审美的延续性 | 第29-30页 |
2.2.3 寒坡景观的独特性 | 第30-31页 |
2.2.4 坡地技术的适宜性 | 第31-33页 |
2.3 寒冷地区坡地建筑布局设计原则 | 第33-41页 |
2.3.1 应对寒地气候的适应原则 | 第39-40页 |
2.3.2 激发城市活力的触媒原则 | 第40-41页 |
2.3.3 契合传统文脉的地域原则 | 第4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3章 寒冷地区坡地建筑布局设计策略 | 第42-64页 |
3.1 依景共融的适寒化策略 | 第42-49页 |
3.1.1 融入坡地环境的消隐化 | 第42-45页 |
3.1.2 契合场地地势的地景化 | 第45-47页 |
3.1.3 集约建筑形态的叠合化 | 第47-49页 |
3.2 因势利导的适宜化策略 | 第49-55页 |
3.2.1 地貌适宜的场地重构 | 第49-51页 |
3.2.2 应对需求的功能组织 | 第51-53页 |
3.2.3 因借地势的空间创意 | 第53-55页 |
3.3 因地制宜的地域化策略 | 第55-63页 |
3.3.1 群体布局的韵律与塑形 | 第56-58页 |
3.3.2 视觉视域的协调与张力 | 第58-61页 |
3.3.3 建筑界面的御寒与文脉 | 第61-6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4章 寒冷地区坡地建筑布局设计手法 | 第64-86页 |
4.1 趋光避风的建筑群体建构 | 第64-72页 |
4.1.1 方位朝向的选择 | 第64-66页 |
4.1.2 日照间距的调整 | 第66-67页 |
4.1.3 群体布局的建构 | 第67-71页 |
4.1.4 寒风阻引的应变 | 第71-72页 |
4.2 情境体验的外部空间塑造 | 第72-79页 |
4.2.1 院落空间的围合秩序 | 第73-75页 |
4.2.2 梯度空间的渐进动势 | 第75-77页 |
4.2.3 交往空间的导引标示 | 第77-79页 |
4.3 适宜地域的人居环境优化 | 第79-85页 |
4.3.1 多元立体的视线优化 | 第79-81页 |
4.3.2 环境景观的生态优化 | 第81-83页 |
4.3.3 适寒交通的流线优化 | 第83-8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结论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