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5页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 第12-15页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分析与理论基础 | 第15-24页 |
第一节 街头官僚与基层行政执法人员的含义 | 第15-18页 |
一、街头官僚的概念、特点、分类 | 第15-16页 |
二、基层行政执法人员的概念 | 第16-17页 |
三、他们的内在联系与相似性 | 第17-18页 |
第二节 基层行政执法人员与公众互动关系的含义、特点 | 第18-19页 |
一、互动关系的内涵 | 第18页 |
二、特点:互动关系的主体、环境、方式 | 第18-19页 |
第三节 街头官僚理论 | 第19-24页 |
一、街头官僚理论的兴起 | 第19-21页 |
二、街头官僚理论在我国的发展 | 第21-24页 |
第二章 良性互动的必要性和现实中互动存在的问题 | 第24-34页 |
第一节 良性互动的必要性 | 第24-28页 |
一、有利于维护政府形象 | 第24页 |
二、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 第24-25页 |
三、有利于避免暴力执法和抗法行为 | 第25-26页 |
四、有利于新政策法规的认可宣传 | 第26-27页 |
五、有利于社会稳定发展 | 第27-28页 |
第二节 互动中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 第28-34页 |
一、缺少直接互动且互动方式单一 | 第28-29页 |
二、利益出发点不同易导致冲突 | 第29-30页 |
三、互动理念形式化,实际效果差强人意 | 第30-32页 |
四、互动中的信任和回应问题 | 第32-33页 |
五、互动中的公平对待问题 | 第33-34页 |
第三章 街头官僚理论视角下互动关系产生危机的原因 | 第34-43页 |
第一节 互动关系的特殊性 | 第34-37页 |
一、公众的被动非自愿性 | 第34-35页 |
二、互动关系的单向性 | 第35页 |
三、街头官僚工作环境的复杂性 | 第35-36页 |
四、信息资源在双方分配不均 | 第36页 |
五、行政执法行为多为一次性 | 第36-37页 |
第二节 基层行政执法人员的行为取向 | 第37-38页 |
一、模糊的自由裁量权 | 第37页 |
二、行为目标是效率优先 | 第37-38页 |
三、个人因素 | 第38页 |
第三节 行政执法对象主动性不强 | 第38-40页 |
一、对街头官僚的规避心理 | 第38-39页 |
二、对街头官僚不信任 | 第39-40页 |
三、保护个人既得利益 | 第40页 |
第四节 社会外部环境影响 | 第40-43页 |
一、传统观念影响 | 第40-41页 |
二、社会利益诉求多样化 | 第41页 |
三、大众媒体参与互动 | 第41-43页 |
第四章 街头官僚理论视角下构建良性互动关系的途径 | 第43-50页 |
第一节 互动机制的完善 | 第43-45页 |
一、法治为前提,公开便民为原则 | 第43-44页 |
二、在互动中规范执法环节 | 第44-45页 |
第二节 基层行政执法人员个人素养的完善 | 第45-47页 |
一、执法者个人相关业务能力和素质的完善 | 第45-46页 |
二、对执法人员自由裁量权的限定 | 第46页 |
三、避免互动中同类问题多次发生 | 第46-47页 |
第三节 回归公共利益 | 第47-48页 |
一、在工作考核上增加公众评价权重 | 第47-48页 |
二、在互动中重疏导教育 | 第48页 |
第四节 拓宽互动渠道重视媒体作用 | 第48-50页 |
一、拓宽互动渠道:采用多样的互动方式 | 第48-49页 |
二、重视媒体的作用:维护正面形象 | 第49-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