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生诚信问题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导言 | 第7-24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7-8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6页 |
1.国外研究现状 | 第8-12页 |
2.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1.研究目的 | 第16页 |
2.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研究思路 | 第17页 |
2.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五)研究的新意和不足 | 第18-19页 |
1.研究的新意 | 第18页 |
2.研究的不足 | 第18-19页 |
(六)中外诚信思想概述 | 第19-24页 |
1.中国古代的诚信思想 | 第19-20页 |
2.现代西方的诚信思想 | 第20-22页 |
3.马克思主义的诚信理论 | 第22-24页 |
一、诚信的内涵及意义 | 第24-29页 |
(一) 诚信的内涵 | 第24-25页 |
1.传统诚信的内涵 | 第24页 |
2.现代诚信的涵义 | 第24-25页 |
(二)大学生践行诚信的意义 | 第25-29页 |
1.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 第26页 |
2.大学生诚信有利于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 | 第26-27页 |
3.大学生诚信有助于塑造国家的形象和声誉 | 第27-29页 |
二、大学生诚信现状调查研究 | 第29-44页 |
(一)基本情况介绍 | 第29-33页 |
1.问卷设计、发放及回收 | 第29页 |
2.调查对象的范围及人数基本情况 | 第29页 |
3.调查结果 | 第29-33页 |
(二)调查研究结果分析 | 第33-44页 |
1.大学生对诚信的认知良好 | 第33页 |
2.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重视诚信 | 第33-34页 |
3.大学生诚信总体表现较好 | 第34-35页 |
4.大学生中不诚信的现象 | 第35-42页 |
5.大学生自我评析诚信缺失的影响因素 | 第42页 |
6.大学生对高校诚信教育现状的评价 | 第42-44页 |
7.大学生选择增强诚信的途径 | 第44页 |
三、大学生中诚信缺失的性质及原因分析 | 第44-49页 |
(一)诚信缺失的性质分析 | 第44-45页 |
1.道德层面 | 第44-45页 |
2.违法犯罪层面 | 第45页 |
(二)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 第45-49页 |
1.大学生主观认识偏颇 | 第45-46页 |
2.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 第46-47页 |
3.学校诚信教育管理的粗疏 | 第47-48页 |
4.家庭诚信教育的缺失 | 第48-49页 |
四、增强大学生诚信意识的思考 | 第49-60页 |
(一)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诚信规范 | 第49-52页 |
1.提高诚信的修养水平 | 第50页 |
2.加强自我约束的能力 | 第50-51页 |
3.进行诚信自我评价 | 第51页 |
4.自觉抵制不诚信的思想和行为 | 第51-52页 |
(二)发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 | 第52-56页 |
1.引导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诚信理论 | 第52-53页 |
2.引导大学生传承中华民族的诚信美德 | 第53页 |
3. 增强诚信教育的针对性 | 第53-54页 |
4.转变观念丰富诚信教育内容和方法 | 第54-55页 |
5.营造学校诚信文化教育的氛围 | 第55-56页 |
6.借鉴国外经验制定诚信奖惩措施 | 第56页 |
(三)加快社会诚信氛围的建设 | 第56-58页 |
1.加强社会诚信道德宣传 | 第56-57页 |
2.营造良好的社会诚信文化氛围 | 第57页 |
3.加强社会诚信法制建设 | 第57-58页 |
4.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 第58页 |
(四)重视家庭诚信教育 | 第58-60页 |
1.家长应重视诚信教育 | 第58-59页 |
2.家长要及时纠正失信 | 第59页 |
3.家长应做诚信的表率 | 第59-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附件一 | 第64-67页 |
附件二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