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森林树种论文--阔叶乔木论文--洋槐论文

唐山铁矿区排土场两种造林方法的刺槐幼林生长及生态效益分析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引言第9-14页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第9-10页
        1.1.1 研究背景第9页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3页
        1.2.1 矿区废弃地的概念及环境问题第10页
        1.2.2 矿区废弃地植被恢复研究概况第10-12页
        1.2.3 排土场植被恢复研究概况第12页
        1.2.4 刺槐植被恢复研究概况第12-13页
    1.3 存在问题第13-14页
2 研究区概况第14-16页
    2.1 自然地理概况第14页
    2.2 气候水文条件第14页
    2.3 植被概况第14页
    2.4 试验区概况第14-15页
    2.5 造林方法概况第15-16页
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16-21页
    3.1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6-18页
        3.1.1 研究内容第16-17页
        3.1.2 技术路线第17-18页
    3.2 研究方法第18-20页
        3.2.1 样地设置第18页
        3.2.2 刺槐生长状况的调查第18页
        3.2.3 刺槐生物量的测定第18-19页
        3.2.4 刺槐幼林物种多样性调查第19页
        3.2.5 刺槐幼林枯落物调查第19-20页
    3.3 数据处理第20-21页
4 结果与分析第21-43页
    4.1 两种造林方法的刺槐幼林生长规律研究第21-23页
        4.1.1 刺槐地上部分生长规律第21页
        4.1.2 刺槐树高和地径关系模型第21-23页
        4.1.3 讨论第23页
    4.2 两种造林方法的刺槐林根系生长特征研究第23-31页
        4.2.1 刺槐根系长度、表面积、体积和根尖数分析第23-28页
        4.2.2 刺槐根系生长随年龄的变化第28-29页
        4.2.3 刺槐根系生长指标相关性分析第29-31页
        4.2.4 讨论第31页
    4.3 两种造林方法的刺槐幼林生物量研究第31-34页
        4.3.1 刺槐幼林总生物量分析第31-32页
        4.3.2 刺槐各器官生物量分配随年龄的变化第32-33页
        4.3.3 刺槐各级根系生物量分析第33-34页
        4.3.4 讨论第34页
    4.4 两种造林方法的刺槐幼林物种组成及其多样性分析第34-37页
        4.4.1 刺槐林下主要物种组成及其重要值第34-36页
        4.4.2 刺槐林下物种多样性分析第36-37页
        4.4.3 讨论第37页
    4.5 两种造林方法的刺槐幼林枯落物蓄积量及持水特性第37-43页
        4.5.1 刺槐幼林枯落物蓄积量第38页
        4.5.2 刺槐幼林枯落物持水能力第38页
        4.5.3 刺槐幼林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泡时间的关系第38-40页
        4.5.4 刺槐幼林枯落物的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关系第40-41页
        4.5.5 讨论第41-43页
5 结论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49页
作者简历第49-50页
致谢第50-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过饱和交通干线信号多目标仿真优化研究
下一篇:组织传播视阈下的回族经堂教育研究--以大理穆斯林文化专科学校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