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矿区废弃地的概念及环境问题 | 第10页 |
1.2.2 矿区废弃地植被恢复研究概况 | 第10-12页 |
1.2.3 排土场植被恢复研究概况 | 第12页 |
1.2.4 刺槐植被恢复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1.3 存在问题 | 第13-14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14-16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4页 |
2.2 气候水文条件 | 第14页 |
2.3 植被概况 | 第14页 |
2.4 试验区概况 | 第14-15页 |
2.5 造林方法概况 | 第15-16页 |
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6-21页 |
3.1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3.1.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3.1.2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3.2.1 样地设置 | 第18页 |
3.2.2 刺槐生长状况的调查 | 第18页 |
3.2.3 刺槐生物量的测定 | 第18-19页 |
3.2.4 刺槐幼林物种多样性调查 | 第19页 |
3.2.5 刺槐幼林枯落物调查 | 第19-20页 |
3.3 数据处理 | 第20-21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1-43页 |
4.1 两种造林方法的刺槐幼林生长规律研究 | 第21-23页 |
4.1.1 刺槐地上部分生长规律 | 第21页 |
4.1.2 刺槐树高和地径关系模型 | 第21-23页 |
4.1.3 讨论 | 第23页 |
4.2 两种造林方法的刺槐林根系生长特征研究 | 第23-31页 |
4.2.1 刺槐根系长度、表面积、体积和根尖数分析 | 第23-28页 |
4.2.2 刺槐根系生长随年龄的变化 | 第28-29页 |
4.2.3 刺槐根系生长指标相关性分析 | 第29-31页 |
4.2.4 讨论 | 第31页 |
4.3 两种造林方法的刺槐幼林生物量研究 | 第31-34页 |
4.3.1 刺槐幼林总生物量分析 | 第31-32页 |
4.3.2 刺槐各器官生物量分配随年龄的变化 | 第32-33页 |
4.3.3 刺槐各级根系生物量分析 | 第33-34页 |
4.3.4 讨论 | 第34页 |
4.4 两种造林方法的刺槐幼林物种组成及其多样性分析 | 第34-37页 |
4.4.1 刺槐林下主要物种组成及其重要值 | 第34-36页 |
4.4.2 刺槐林下物种多样性分析 | 第36-37页 |
4.4.3 讨论 | 第37页 |
4.5 两种造林方法的刺槐幼林枯落物蓄积量及持水特性 | 第37-43页 |
4.5.1 刺槐幼林枯落物蓄积量 | 第38页 |
4.5.2 刺槐幼林枯落物持水能力 | 第38页 |
4.5.3 刺槐幼林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泡时间的关系 | 第38-40页 |
4.5.4 刺槐幼林枯落物的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关系 | 第40-41页 |
4.5.5 讨论 | 第41-43页 |
5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9页 |
作者简历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