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传播视阈下的回族经堂教育研究--以大理穆斯林文化专科学校为例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9-19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9-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一)现实意义 | 第10页 |
(二)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三、文献综述和相关研究动态 | 第11-18页 |
(一)关于回族经堂教育的研究 | 第11-15页 |
(二)关于组织传播的研究 | 第15-18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一)文献法 | 第18页 |
(二)个案研究法 | 第18页 |
(三)田野调查法 | 第18-19页 |
第一章 回族经堂教育产生与现状 | 第19-24页 |
一、回族经堂教育的产生 | 第19-21页 |
(一)回族经堂教育的产生及相关概念 | 第19-20页 |
(二)回族经堂教育的历史意义 | 第20-21页 |
二、回族经堂教育的现状 | 第21-22页 |
三、回族经堂教育的主要内容 | 第22-23页 |
四、回族经堂教育的特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组织传播视阈下的大理穆专回族经堂教育分析 | 第24-32页 |
一、大理穆斯林文化专科学校概况 | 第24页 |
二、组织传播 | 第24-26页 |
(一)组织传播的概念 | 第24-25页 |
(二)组织的几大要素 | 第25页 |
(三)组织传播与其他传播的关系 | 第25-26页 |
三、组织传播的系统理论 | 第26页 |
四、回族经堂教育传播的环境 | 第26-29页 |
(一)新媒体的出现 | 第26-27页 |
(二)网络组织结构 | 第27-28页 |
(三)大理穆专回族经堂教育的组织文化 | 第28-29页 |
五、大理穆专回族经堂教育的网络传播 | 第29-30页 |
(一)网络传播模式 | 第29-30页 |
(二)网络传播特点 | 第30页 |
六、回族经堂教育组织传播的受众和传播效果分析 | 第30-32页 |
(一)回族经堂教育组织传播的受众 | 第30-31页 |
(二)回族经堂教育组织传播的效果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回族经堂教育网络传播功能和社会功能分析 | 第32-35页 |
一、回族经堂教育网络传播功能 | 第32-33页 |
(一)增加了传播效果 | 第32页 |
(二)塑造了组织公信力 | 第32页 |
(三)避免出现传播困境 | 第32-33页 |
二、回族经堂教育社会功能 | 第33-35页 |
(一)回族经堂教育中的文化传承 | 第33页 |
(二)为回族经堂教育传承与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 | 第33-34页 |
(三)回族经堂教育的有序发展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对回族经堂教育的组织传播思考 | 第35-40页 |
一、新形势下对回族经堂教育的反思与展望 | 第35-37页 |
(一)回族经堂教育在传播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 第35-36页 |
(二)回族经堂教育的未来走向 | 第36-37页 |
二、组织传播视阈下的回族经堂教育探索 | 第37-40页 |
(一)回族经堂教育应树立长远的传播意识 | 第37-38页 |
(二)回族经堂教育应走教学与学术相结合的道路 | 第38-39页 |
(三)回族经堂教育应充分利用媒介载体 | 第39-40页 |
结语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4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