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储层特征分析及敏感性评价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5页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3-19页 |
1.2.1 低渗透砂岩储层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低渗储层砂岩成岩作用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成岩相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4 储层评价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2.5 储层敏感性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1.4 完成的工作量 | 第21页 |
1.5 取得主要认识和创新点 | 第21-25页 |
1.5.1 取得主要认识 | 第21-24页 |
1.5.2 论文创新点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地质概况 | 第25-46页 |
2.1 构造地质特征 | 第25-27页 |
2.1.1 区域构造特征 | 第25-26页 |
2.1.2 研究区上古生界构造特征 | 第26-27页 |
2.2 地层特征 | 第27-34页 |
2.2.1 地层基本特征 | 第27-32页 |
2.2.2 研究区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32-34页 |
2.3 沉积相及砂体展布特征 | 第34-46页 |
2.3.1 沉积相划分标志 | 第34-38页 |
2.3.2 沉积相类型 | 第38-40页 |
2.3.3 沉积相分布特征 | 第40-44页 |
2.3.4 砂体分布特征 | 第44-46页 |
第三章 储层砂岩岩石学特征 | 第46-66页 |
3.1 岩石类型 | 第46-48页 |
3.2 砂岩碎屑颗粒特征 | 第48-55页 |
3.2.1 碎屑组成特征 | 第48-49页 |
3.2.2 碎屑颗粒特征 | 第49-55页 |
3.3 填隙物组成 | 第55-63页 |
3.3.1 泥质填隙物 | 第55-59页 |
3.3.2 凝灰质填隙物 | 第59页 |
3.3.3 胶结物 | 第59-63页 |
3.4 储层砂岩结构特征 | 第63-66页 |
第四章 储层砂岩成岩作用特征 | 第66-104页 |
4.1 成岩作用类型及其特征 | 第66-95页 |
4.1.1 压实和压溶作用 | 第66-68页 |
4.1.2 胶结作用 | 第68-73页 |
4.1.3 交代与蚀变作用 | 第73-76页 |
4.1.4 溶蚀作用 | 第76-79页 |
4.1.5 裂隙作用 | 第79-80页 |
4.1.6 粘土矿物特征研究 | 第80-89页 |
4.1.7 热液蚀变作用研究 | 第89-95页 |
4.2 成岩作用阶段划分 | 第95-96页 |
4.3 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 第96-99页 |
4.3.1 成岩作用序列 | 第96-98页 |
4.3.2 成岩作用对储层孔隙影响 | 第98-99页 |
4.4 次生孔隙成因探讨 | 第99-104页 |
4.4.1 次生孔隙成因研究现状 | 第99-100页 |
4.4.2 研究区次生溶蚀孔隙成因机制探讨 | 第100-104页 |
第五章 储层成岩相研究 | 第104-126页 |
5.1 成岩相类型 | 第104-109页 |
5.1.1 成岩相定义及划分原则 | 第104页 |
5.1.2 研究区成岩相划分及其特征 | 第104-109页 |
5.2 不同成岩相物性及孔隙结构特征 | 第109-126页 |
5.2.1 不同成岩相毛管压力曲线特征 | 第109-111页 |
5.2.2 不同成岩相物性特征 | 第111-114页 |
5.2.3 不同成岩相孔隙结构特征 | 第114-117页 |
5.2.4 不同成岩相孔隙演化 | 第117-118页 |
5.2.5 成岩相分布特征 | 第118-126页 |
第六章 储层敏感性评价 | 第126-146页 |
6.1 储层敏感性评价实验 | 第126-135页 |
6.1.1 速敏性评价 | 第126-129页 |
6.1.2 水敏性实验 | 第129-132页 |
6.1.3 酸敏性实验 | 第132-135页 |
6.2 储层敏感性机理 | 第135-144页 |
6.2.1 速敏性机理 | 第135-139页 |
6.2.2 水敏性机理 | 第139-142页 |
6.2.3 酸敏性机理 | 第142-144页 |
6.3 储层敏感性与成岩相关系 | 第144-146页 |
第七章 优质储层主控因素及储层综合评价 | 第146-166页 |
7.1 储层物性特征 | 第146-156页 |
7.1.1 物性特征 | 第146-151页 |
7.1.2 非均质性特征 | 第151-156页 |
7.2 优质储层主控因素 | 第156-160页 |
7.2.1 沉积分异作用 | 第156-158页 |
7.2.2 成岩作用与成岩相 | 第158-159页 |
7.2.3 构造裂缝 | 第159-160页 |
7.3 储层综合评价 | 第160-166页 |
7.3.1 储层评价标准 | 第160-162页 |
7.3.2 储层评价结果 | 第162-166页 |
认识与结论 | 第166-169页 |
参考文献 | 第169-18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81-182页 |
致谢 | 第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