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网络中可信异地数据备份模型的研究与设计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1.3 主要研究的内容 | 第13页 |
| 1.4 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13-15页 |
| 第2章 P2P网络和数据备份简介 | 第15-28页 |
| 2.1 P2P网络技术的研究 | 第15-24页 |
| 2.1.1 P2P网络的定义 | 第15页 |
| 2.1.2 C/S模式和P2P模式的对比 | 第15-17页 |
| 2.1.3 P2P网络拓扑结构 | 第17-20页 |
| 2.1.4 P2P网络的应用 | 第20-22页 |
| 2.1.5 P2P网络中的安全问题 | 第22-24页 |
| 2.2 数据备份相关知识 | 第24-27页 |
| 2.2.1 数据备份的定义 | 第24页 |
| 2.2.2 数据备份的类型 | 第24-25页 |
| 2.2.3 基本的备份模式 | 第25页 |
| 2.2.4 网络存储技术 | 第25-27页 |
| 2.3 P2P数据备份模型需解决的问题 | 第27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第3章 信任模型的研究与分析 | 第28-38页 |
| 3.1 信任的概述 | 第28-31页 |
| 3.1.1 信任的定义 | 第28页 |
| 3.1.2 信任的特性 | 第28-30页 |
| 3.1.3 信任的分类 | 第30页 |
| 3.1.4 信任的表示 | 第30-31页 |
| 3.2 P2P网络中的信任模型 | 第31-37页 |
| 3.2.1 信任模型的分类 | 第32-34页 |
| 3.2.2 典型模型的分析 | 第34-36页 |
| 3.2.3 目前模型存在的问题 | 第36-37页 |
| 3.3 对现有信任模型的改进 | 第37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4章 P2P网络中异地备份信任模型的设计 | 第38-57页 |
| 4.1 模型的网络拓扑 | 第38-40页 |
| 4.1.1 基于超级节点的网络拓扑 | 第38-39页 |
| 4.1.2 超级节点的选取 | 第39-40页 |
| 4.2 改进的信任模型 | 第40-50页 |
| 4.2.1 同组内节点的信任值 | 第41-48页 |
| 4.2.2 超级节点信任值的计算 | 第48-49页 |
| 4.2.3 节点之间的信任值计算 | 第49-50页 |
| 4.3 副本冗余策略 | 第50-53页 |
| 4.3.1 已有的副本管理方法 | 第51-53页 |
| 4.3.2 改进的副本管理方法 | 第53页 |
| 4.4 模型总体模块设计 | 第53-54页 |
| 4.5 数据备份的过程 | 第54-55页 |
| 4.6 数据恢复的过程 | 第55-56页 |
| 4.7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第5章 仿真实验与分析 | 第57-62页 |
| 5.1 实验环境介绍 | 第57页 |
| 5.2 仿真实验目标 | 第57-58页 |
| 5.3 仿真实验参数设置 | 第58页 |
| 5.4 仿真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8-61页 |
| 5.4.1 简单恶意节点的仿真测试 | 第59-60页 |
| 5.4.2 振荡恶意节点的仿真测试 | 第60页 |
| 5.4.3 团伙恶意节点的仿真测试 | 第60-61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2-63页 |
| 6.1 工作总结 | 第62页 |
| 6.2 工作展望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