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37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7-20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17页 |
1.1.2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 第17-20页 |
1.2 高超声速滑翔飞行器控制方式研究现状 | 第20-26页 |
1.2.1 内部活动质量体控制 | 第20-22页 |
1.2.2 反作用喷气控制 | 第22-24页 |
1.2.3 复合控制 | 第24-26页 |
1.3 飞行器参数辨识研究现状 | 第26-29页 |
1.3.1 基于参数辨识的输入信号设计 | 第26-28页 |
1.3.2 参数可辨识性分析 | 第28-29页 |
1.4 高超声速飞行器飞行控制研究现状 | 第29-32页 |
1.5 高超声速滑翔飞行器再入制导研究现状 | 第32-35页 |
1.6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35-37页 |
第2章 变质心控制高超声速飞行器建模与分析 | 第37-66页 |
2.1 引言 | 第37页 |
2.2 坐标系统描述 | 第37-40页 |
2.2.1 坐标系的定义 | 第37-38页 |
2.2.2 坐标系的转换 | 第38-40页 |
2.3 RCS动力学模型 | 第40-44页 |
2.3.1 RCS布局和控制力模型 | 第40-42页 |
2.3.2 RCS控制序列 | 第42-44页 |
2.4 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模型 | 第44-52页 |
2.4.1 升力系数特性 | 第46-48页 |
2.4.2 阻力系数特性 | 第48-49页 |
2.4.3 气动参数拟合 | 第49-52页 |
2.5 高超声速滑翔飞行器动力学模型 | 第52-61页 |
2.5.1 法则和定理 | 第53-54页 |
2.5.2 数学符号定义和说明 | 第54-55页 |
2.5.3 地球引力模型 | 第55-56页 |
2.5.4 飞行器动力学模型 | 第56-60页 |
2.5.5 运动学方程 | 第60-61页 |
2.6 高超声速滑翔飞行器耦合特性分析 | 第61-65页 |
2.6.1 惯性耦合分析 | 第62-64页 |
2.6.2 荷兰滚稳定性耦合分析 | 第64-65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3章 高超声速滑翔飞行器系统辨识方法研究 | 第66-89页 |
3.1 引言 | 第66页 |
3.2 RCS参数辨识方案设计 | 第66-73页 |
3.2.1 RCS喷气力矩近似模型 | 第67-68页 |
3.2.2 参数辨识数学模型 | 第68-70页 |
3.2.3 RCS参数辨识策略 | 第70-72页 |
3.2.4 RCS参数辨识结果 | 第72-73页 |
3.3 内部质量块运动规律设计 | 第73-84页 |
3.3.1 飞行器纵向动态特性分析 | 第73-76页 |
3.3.2 典型的输入信号形式 | 第76-78页 |
3.3.3 多正弦输入设计方法 | 第78-81页 |
3.3.4 输入评价准则—克拉马罗界 | 第81-82页 |
3.3.5 输入信号仿真验证 | 第82-84页 |
3.4 气动参数的可辨识性分析 | 第84-87页 |
3.4.1 先验可辨识性 | 第84-85页 |
3.4.2 后验可辨识性 | 第85-86页 |
3.4.3 气动参数的后验可辨识性结果分析 | 第86-8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4章 高超声速滑翔飞行器姿态控制律设计 | 第89-114页 |
4.1 引言 | 第89页 |
4.2 控制模型及复合控制策略 | 第89-93页 |
4.2.1 控制模型 | 第89-92页 |
4.2.2 复合控制策略 | 第92-93页 |
4.3 基于L_1自适应技术的纵向控制系统设计 | 第93-101页 |
4.3.1 问题描述 | 第93页 |
4.3.2 L_1自适应控制结构及理论基础 | 第93-95页 |
4.3.3 动态逆基控制器的设计 | 第95-97页 |
4.3.4 L_1自适应状态反馈控制器的设计 | 第97-100页 |
4.3.5 活动质量体位置控制器的设计 | 第100-101页 |
4.4 横侧向RCS控制器的设计 | 第101-104页 |
4.4.1 基于动态逆的横侧向姿态控制器设计 | 第101-102页 |
4.4.2 PWPM调制器 | 第102-104页 |
4.5 飞行控制系统仿真分析 | 第104-112页 |
4.5.1 不确定性种类及仿真场景设置 | 第104-105页 |
4.5.2 纵向系统的仿真结果和讨论 | 第105-110页 |
4.5.3 三通道姿态控制的仿真结果 | 第110-11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12-114页 |
第5章 高超声速滑翔飞行器鲁棒再入制导律设计 | 第114-142页 |
5.1 引言 | 第114页 |
5.2 制导问题描述 | 第114-118页 |
5.2.1 再入制导飞行器数学模型 | 第114-115页 |
5.2.2 制导律设计目标及约束 | 第115-118页 |
5.3 基于MPSP的高超声速飞行器再入制导律设计 | 第118-130页 |
5.3.1 模型预测静态规划 | 第118-121页 |
5.3.2 制导律设计流程 | 第121-122页 |
5.3.3 控制变量猜想解的选择 | 第122-124页 |
5.3.4 终端速度解析预报 | 第124-125页 |
5.3.5 基于MPSP的系统动力学方程 | 第125-126页 |
5.3.6 性能函数的选择 | 第126-129页 |
5.3.7 倾侧角的计算 | 第129-130页 |
5.4 制导性能仿真分析 | 第130-141页 |
5.4.1 MPSP的收敛条件 | 第131页 |
5.4.2 名义及扰动初始条件的仿真结果 | 第131-138页 |
5.4.3 再入坐标扰动的仿真结果 | 第138-14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41-142页 |
结论 | 第142-145页 |
参考文献 | 第145-1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57-160页 |
致谢 | 第160-161页 |
个人简历 | 第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