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铸造论文--铸造工艺论文

液/半固态双金属铸造复合耐磨薄板界面层组织及形成机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4-31页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第14-15页
    1.2 双金属复合材料的特点与应用第15-16页
    1.3 双金属复合材料制备技术第16-27页
        1.3.1 固-固复合法第16页
        1.3.2 液-固复合法第16-21页
        1.3.3 液-液复合法第21-27页
    1.4 双液双金属铸造复合技术现状第27-30页
        1.4.1 材质相容性第28-29页
        1.4.2 界面结合强度第29页
        1.4.3 复合准则第29-30页
    1.5 存在的问题第30页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30-31页
第2章 试验材料及研究方法第31-37页
    2.1 试验材料及制备第31-34页
        2.1.1 试验材料第31页
        2.1.2 试验设备及工艺过程第31-34页
    2.2 材料分析测试及方法第34-35页
    2.3 力学性能测试第35-37页
第3章 液/半固态双金属铸造复合理论分析第37-54页
    3.1 引言第37页
    3.2 液/半固态双金属铸造复合温度场计算第37-43页
        3.2.1 液/半固态双金属铸造复合思路提出及工艺原理第37-39页
        3.2.2 低碳钢温度场的理论计算第39-42页
        3.2.3 凝固时间的理论计算第42-43页
    3.3 冷却条件对低碳钢温度场分布影响第43-52页
        3.3.1 冷却介质对温度场分布的影响第43-47页
        3.3.2 低碳钢温度场模拟分析第47-49页
        3.3.3 低碳钢半固态区宽度计算第49-52页
    3.4 本章小结第52-54页
第4章 液/半固态双金属铸造复合工艺第54-78页
    4.1 引言第54页
    4.2 水冷铜板条件下低碳钢浇注工艺参数确立第54-64页
        4.2.1 低碳钢浇注工艺第54-56页
        4.2.2 水冷铜板条件下浇注低碳钢各参数间关系第56-64页
    4.3 冷铁条件下低碳钢浇注工艺参数确立第64-68页
        4.3.1 冷铁选用计算第64-66页
        4.3.2 冷铁条件下浇注低碳钢各参数间关系第66-68页
    4.4 液/半固态双金属铸造复合工艺判据第68-75页
        4.4.1 铸造复合板表面凝固壳层第68-70页
        4.4.2 高铬铸铁浇注时间限定第70-72页
        4.4.3 低碳钢半固态区宽度第72-75页
    4.5 液/半固态双金属铸造复合工艺准则第75-76页
    4.6 本章小结第76-78页
第5章 液/半固态双金属复合板界面层的组织与性能第78-116页
    5.1 引言第78页
    5.2 水冷铜板条件下铸造复合板界面层组织第78-89页
        5.2.1 低碳钢浇注温度对界面层组织的影响第78-86页
        5.2.2 低碳钢凝固时间对界面层组织的影响第86-89页
    5.3 冷铁条件下界面层组织第89-101页
        5.3.1 低碳钢浇注温度对界面层组织的影响第89-94页
        5.3.2 低碳钢凝固时间对界面层组织的影响第94-97页
        5.3.3 界面层氧化夹杂形成及去除第97-101页
    5.4 铸造复合板界面层力学性能评价第101-111页
        5.4.1 洛氏硬度第101-103页
        5.4.2 界面层显微硬度第103-104页
        5.4.3 抗拉强度第104-105页
        5.4.4 剪切强度第105-107页
        5.4.5 复合层止裂性能第107-109页
        5.4.6 断口形貌分析第109-111页
    5.5 铸造复合耐磨板装机测试第111-114页
    5.6 本章小结第114-116页
第6章 液/半固态双金属铸造复合界面层形成机制第116-134页
    6.1 引言第116页
    6.2 低碳钢重熔区熔化行为分析第116-118页
    6.3 低碳钢重熔区厚度模型的建立第118-121页
    6.4 界面层元素扩散规律第121-124页
    6.5 铸造复合界面层形成机制第124-133页
        6.5.1 复合层形成过程第124-126页
        6.5.2 珠光体过渡层形成过程第126-131页
        6.5.3 界面层形成机制第131-133页
    6.6 本章小结第133-134页
结论第134-136页
参考文献第136-14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145-147页
致谢第147-148页
个人简历第148页

论文共1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北京市教育工会在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职能定位研究
下一篇:北京市某高校信息化部门的用户满意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