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9页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以及内容和创新处 | 第12-13页 |
1.2.1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2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创新之处 | 第13页 |
1.3 污水的生物处理技术—活性污泥法 | 第13-19页 |
1.3.1 活性污泥法的原理及基本流程 | 第13-15页 |
1.3.2 活性污泥法的影响因素及运行条件 | 第15-16页 |
1.3.3 活性污泥法的发展 | 第16-17页 |
1.3.4 活性污泥法的数学模型 | 第17-19页 |
1.4 污水生物脱氮除磷工艺 | 第19-24页 |
1.4.1 生物脱氮除磷机理 | 第19-20页 |
1.4.2 生物脱氮除磷工艺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1.4.3 碳源 | 第22-24页 |
1.5 污泥的处置与利用 | 第24-29页 |
1.5.1 污泥的来源与分类 | 第24-25页 |
1.5.2 城市污泥处置现状 | 第25页 |
1.5.3 国内外污泥处置方法 | 第25-26页 |
1.5.4 污泥减量化研究现状分析 | 第26-29页 |
第2章 污水生化处理工艺优化研究 | 第29-35页 |
2.1 前言 | 第29页 |
2.2 理论推导 | 第29-31页 |
2.3 现场运行试验及其结果 | 第31-33页 |
2.3.1 现场运行试验 | 第31页 |
2.3.2 K的计算及数学模型的确定 | 第31-32页 |
2.3.3 有机物理论去除率与其实际值比较 | 第32-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3章 污泥转化为脱氮所需碳源方式的选择 | 第35-45页 |
3.1 前言 | 第35页 |
3.2 实验仪器、材料和装置 | 第35-37页 |
3.2.1 实验仪器 | 第35页 |
3.2.2 实验材料 | 第35-36页 |
3.2.3 实验装置 | 第36-37页 |
3.3 分析方法 | 第37页 |
3.4 臭氧氧化促进剩余污泥的水解酸化 | 第37-41页 |
3.4.1 实验操作 | 第37-38页 |
3.4.2 臭氧处理时间对pH的影响 | 第38页 |
3.4.3 O_3投加量对污泥水解酸化的影响 | 第38-39页 |
3.4.4 COD随污泥浓度的变化 | 第39-40页 |
3.4.5 pH值对O_3氧化污泥的影响 | 第40-41页 |
3.5 兼性厌氧环境中碱处理促进剩余污泥的水解酸化 | 第41-44页 |
3.5.1 实验操作 | 第42页 |
3.5.2 碱处理水解酸化过程COD的释放 | 第42-43页 |
3.5.3 温度对碱处理水解酸化的影响 | 第43-4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臭氧与碱破解污泥技术与经济对比分析 | 第45-47页 |
4.1 前言 | 第45页 |
4.2 技术与经济对比分析 | 第45-46页 |
4.2.1 技术对比分析 | 第45-46页 |
4.2.2 经济对比分析 | 第4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5章 碱处理破解污泥的优化研究 | 第47-53页 |
5.1 前言 | 第47页 |
5.2 实验仪器和材料 | 第47-48页 |
5.2.1 实验仪器 | 第47页 |
5.2.2 实验材料 | 第47-48页 |
5.3 分析方法 | 第48页 |
5.4 实验操作 | 第48页 |
5.5 结果与讨论 | 第48-51页 |
5.5.1 碱处理破解污泥正交试验设计及分析结果 | 第48-50页 |
5.5.2 碱处理破解污泥优化试验设计与分析 | 第50-5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3-55页 |
6.1 总结 | 第53-54页 |
6.2 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