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燕子河流域地质灾害形成机理及易发性区划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3-21页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地质灾害形成机理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2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陇南山地地质灾害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3.1 以往地质灾害调查研究工作 | 第17-18页 |
1.3.2 地质灾害形成机理研究 | 第18页 |
1.3.3 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研究 | 第18-19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2 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概况 | 第21-33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1-24页 |
2.1.1 地理位置与交通 | 第21页 |
2.1.2 地形地貌 | 第21-22页 |
2.1.3 气象水文 | 第22-24页 |
2.1.4 植被 | 第24页 |
2.2 地质环境 | 第24-30页 |
2.2.1 地层岩性 | 第24-26页 |
2.2.2 地质构造 | 第26-27页 |
2.2.3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 第27页 |
2.2.4 岩土体类型及工程地质性质 | 第27-30页 |
2.2.5 水文地质特征 | 第30页 |
2.3 人类工程活动 | 第30-33页 |
2.3.1 工程建设 | 第31页 |
2.3.2 矿山开采 | 第31-33页 |
3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33-51页 |
3.1 地质灾害类型及发育特征 | 第33-39页 |
3.1.1 地质灾害类型 | 第33-34页 |
3.1.2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 第34-39页 |
3.2 地质灾害形成的影响因素 | 第39-50页 |
3.2.1 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 | 第39-48页 |
3.2.2 地质灾害形成的诱发因素 | 第48-50页 |
3.3 小结 | 第50-51页 |
4 地质灾害形成机理研究 | 第51-71页 |
4.1 滑坡形成机理研究 | 第51-58页 |
4.1.1 滑坡的形成机理 | 第51-52页 |
4.1.2 “堆积层—基岩”典型滑坡分析 | 第52-58页 |
4.2 崩塌形成机理研究 | 第58-68页 |
4.2.1 碎裂—坠落式崩塌形成机理 | 第59-62页 |
4.2.2 弯折—倾倒—滑移式崩塌形成机理 | 第62-65页 |
4.2.3 碎裂—滑移式崩塌形成机理 | 第65-68页 |
4.3 泥石流形成机理研究 | 第68-70页 |
4.4 小结 | 第70-71页 |
5 地质灾害易发性区划研究 | 第71-85页 |
5.1 评价方法及评价因子的选取 | 第71-73页 |
5.1.1 评价方法的选取 | 第71-72页 |
5.1.2 评价因子的选取 | 第72-73页 |
5.2 燕子河流域地质灾害易发性区划 | 第73-76页 |
5.3 重点区域地质灾害易发性区划 | 第76-81页 |
5.3.1 易发程度计算 | 第77-80页 |
5.3.2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划分 | 第80-81页 |
5.4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与对策 | 第81-84页 |
5.5 小结 | 第84-85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85-87页 |
6.1 结论 | 第85页 |
6.2 建议 | 第85-87页 |
致谢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参与科研项目及发表论文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