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9页 |
ABSTRACT | 第9-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9-33页 |
1.1 引言 | 第19-20页 |
1.2 多环芳烃 | 第20-22页 |
1.2.1 PAHs的理化性质 | 第20-21页 |
1.2.2 PAHs的毒性和危害 | 第21页 |
1.2.3 环境中PAHs的来源 | 第21-22页 |
1.2.4 环境中PAHs的衰减途径 | 第22页 |
1.2.5 土壤中PAHs的含量 | 第22页 |
1.3 多环芳烃生物修复的研究 | 第22-30页 |
1.3.1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 | 第22页 |
1.3.2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的优势 | 第22-23页 |
1.3.3 PAHs生物联合修复过程中植物的修复机制 | 第23-25页 |
1.3.4 PAHs生物联合修复过程中微生物的修复机制 | 第25-28页 |
1.3.5 PAHs生物联合修复过程中植物与微生物的协同作用 | 第28-29页 |
1.3.6 PAHs生物修复技术的应用 | 第29页 |
1.3.7 豆科植物在PAHs修复中的应用 | 第29-30页 |
1.4 问题与展望 | 第30页 |
1.5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30-33页 |
1.5.1 研究目标 | 第30-31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31页 |
1.5.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31-33页 |
第二章 长期污染土壤中PAHs降解菌的筛选及其ERIC-PCR指纹图谱分析 | 第33-42页 |
2.1 引言 | 第33-34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34-37页 |
2.2.1 试验材料 | 第34-35页 |
2.2.2 试验方法 | 第35-37页 |
2.3 结果 | 第37-40页 |
2.3.1 多环芳烃菲芘降解菌的富集驯化 | 第37页 |
2.3.2 改良平板升华法筛选菲、芘降解菌 | 第37-38页 |
2.3.3 ERIC图谱及其聚类分析 | 第38-40页 |
2.4 讨论 | 第40-41页 |
2.4.1 多环芳烃降解菌的富集分离纯化 | 第40页 |
2.4.2 ERIC-PCR | 第40-41页 |
2.5 结论 | 第41-42页 |
第三章 高效多环芳烃降解菌的鉴定及降解基因分析 | 第42-60页 |
3.1 引言 | 第42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2-50页 |
3.2.1 试验材料 | 第42-44页 |
3.2.2 试验方法 | 第44-50页 |
3.3 结果 | 第50-57页 |
3.3.1 16S r RNA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 第50-52页 |
3.3.2 降解基因扩增 | 第52-57页 |
3.4 讨论 | 第57-59页 |
3.4.1 降解菌 16S r RNA鉴定 | 第57-58页 |
3.4.2 降解基因 | 第58-59页 |
3.5 结论 | 第59-60页 |
第四章 高效多环芳烃降解菌的筛选及降解率分析 | 第60-68页 |
4.1 引言 | 第60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60-62页 |
4.2.1 试验材料 | 第60-61页 |
4.2.2 试验方法 | 第61-62页 |
4.3 结果 | 第62-66页 |
4.3.1 菲芘降解菌平板升华法初测降解率 | 第62-64页 |
4.3.2 三株高效降解菌对于多环芳烃菲的降解 | 第64-65页 |
4.3.3 培养基p H值对菌株D17生长的影响 | 第65-66页 |
4.3.4 培养温度对D17生长的影响 | 第66页 |
4.4 讨论 | 第66-67页 |
4.5 结论 | 第67-68页 |
第五章 实验室PAHs新污染土壤与长期历史性PAHs污染土壤在植物修复中的菌群响应 | 第68-86页 |
5.1 引言 | 第68-69页 |
5.2 材料和方法 | 第69-77页 |
5.2.1 试验材料 | 第69-71页 |
5.2.2 试验方法 | 第71-77页 |
5.3 结果 | 第77-83页 |
5.3.1 富集培养 | 第77页 |
5.3.2 16S r RNA-DGGE PCR扩增 | 第77-78页 |
5.3.3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 | 第78-82页 |
5.3.4 BPHD Biphenyl dioxygenases降解基因扩增 | 第82页 |
5.3.5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82-83页 |
5.3.6 生物表面活性剂测定 | 第83页 |
5.4 讨论 | 第83-85页 |
5.4.1 PCR-DGGE | 第83-84页 |
5.4.2 BPHD加氧酶扩增 | 第84页 |
5.4.3 生物表面活性剂检测 | 第84-85页 |
5.5 结论 | 第85-86页 |
第六章 多环芳烃污染土壤中优势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体系筛选试验 | 第86-92页 |
6.1 引言 | 第86-87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87-88页 |
6.2.1 试验材料 | 第87-88页 |
6.2.2 试验方法 | 第88页 |
6.3 结果 | 第88-90页 |
6.4 讨论 | 第90-91页 |
6.5 结论 | 第91-92页 |
第七章 豇豆——根瘤菌共生体系所特有的根瘤结构在PAHs生物修复中的响应机制 | 第92-113页 |
7.1 引言 | 第92-93页 |
7.2 材料和方法 | 第93-97页 |
7.2.1 实验材料 | 第93页 |
7.2.2 试验方法 | 第93-97页 |
7.3 结果 | 第97-109页 |
7.3.1 根瘤外部形态及内部显微结构观察 | 第97-100页 |
7.3.2 有根瘤根系与无根瘤根系对于PAHs的衰减测定 | 第100-101页 |
7.3.3 平板升华法比较四部分共生体系微域中菌群对于PAH的降解情况 | 第101-103页 |
7.3.4 DGGE比较四部分共生体系微域中PHE降解菌群多样性 | 第103-109页 |
7.4 讨论 | 第109-112页 |
7.4.1 根瘤显微结构 | 第109-110页 |
7.4.2 根瘤组织对于PAHs衰减的影响 | 第110-111页 |
7.4.3 四部分共生体系微域中菌群对于PHE的降解情况 | 第111-112页 |
7.5 结论 | 第112-113页 |
第八章 多环芳烃菲对三种表现型的豇豆种子的生态毒性效应 | 第113-121页 |
8.1 引言 | 第113-114页 |
8.2 材料和方法 | 第114-116页 |
8.2.1 试验材料 | 第114-115页 |
8.2.2 试验方法 | 第115页 |
8.2.3 分析方法 | 第115-116页 |
8.3 结果 | 第116-118页 |
8.3.1 不同浓度的菲对豇豆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第116页 |
8.3.2 不同浓度的菲对豇豆种子根伸长抑制率的影响 | 第116-117页 |
8.3.3 不同浓度的菲对豇豆种子茎伸长抑制率的影响 | 第117-118页 |
8.3.4 不同浓度的菲对豇豆种子发芽指数的影响 | 第118页 |
8.4 讨论 | 第118-120页 |
8.5 结论 | 第120-121页 |
第九章 豇豆根系粘液层对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体系生物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影响机制 | 第121-137页 |
9.1 引言 | 第121-123页 |
9.2 材料与方法 | 第123-127页 |
9.2.1 试验材料 | 第123页 |
9.2.2 试验方法 | 第123-127页 |
9.3 结果 | 第127-133页 |
9.3.1 生物量测定 | 第127-129页 |
9.3.2 根系影印试验 | 第129-131页 |
9.3.3 土壤PHE降解率测定 | 第131-132页 |
9.3.4 14C-PHE矿化率测定 | 第132-133页 |
9.4 讨论 | 第133-136页 |
9.4.1 PHE对豇豆生长的影响 | 第133页 |
9.4.2 根系影印试验 | 第133-134页 |
9.4.3 土壤PHE降解率测定 | 第134-135页 |
9.4.5 (14)~C-PHE矿化率测定 | 第135-136页 |
9.5 结论 | 第136-137页 |
第十章 PLFA和DGGE研究豆科植物根系粘液层对于PAHs修复过程中菌群结构的影响 | 第137-155页 |
10.1 引言 | 第137-138页 |
10.2 材料和方法 | 第138-143页 |
10.2.1 试验材料 | 第138-139页 |
10.2.2 DGGE比较三种豇豆根际PHE降解菌群多样性 | 第139-140页 |
10.2.3 PLFAs生物标记分析方法 | 第140-142页 |
10.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142-143页 |
10.3 结果 | 第143-152页 |
10.3.1 DGGE结果 | 第143-147页 |
10.3.2 PLFA结果 | 第147-152页 |
10.4 讨论 | 第152-154页 |
10.4.1 DGGE | 第152-153页 |
10.4.2 PLFA | 第153-154页 |
10.5 结论 | 第154-155页 |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第155-159页 |
1. 结论 | 第155-157页 |
2. 创新点 | 第157-158页 |
3. 展望 | 第158-159页 |
参考文献 | 第159-176页 |
附录 | 第176-180页 |
全文缩略词 | 第180-181页 |
致谢 | 第181-182页 |
作者简介 | 第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