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录 | 第10-13页 |
1 绪论 | 第13-25页 |
1.1 选题缘由 | 第13-14页 |
1.1.1 家校沟通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应有之义 | 第13页 |
1.1.2 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需要家校沟通 | 第13-14页 |
1.1.3 小学生发展阶段客观要求 | 第14页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14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4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4页 |
1.3 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1.3.1 沟通 | 第14-15页 |
1.3.2 家校沟通 | 第15-16页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6-21页 |
1.4.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1.4.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9-21页 |
1.5 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1.5.1 协同理论 | 第21-22页 |
1.5.2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第22页 |
1.5.3 共同责任理论 | 第22-23页 |
1.6 研究设计 | 第23-25页 |
1.6.1 研究对象 | 第23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1.6.3 研究思路 | 第23-24页 |
1.6.4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2 小学家校沟通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第25-37页 |
2.1 背景介绍 | 第25页 |
2.2 小学家校沟通现状的调查方案 | 第25-27页 |
2.2.1 问卷调查 | 第25-26页 |
2.2.2 访谈调查 | 第26-27页 |
2.3 家校沟通现状调查的基本情况及其分析 | 第27-37页 |
2.3.1 填表者的基本情况 | 第27-28页 |
2.3.2 小学家校沟通现状的基本情况 | 第28-37页 |
3 家校沟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7-49页 |
3.1 家校沟通存在的问题 | 第37-43页 |
3.1.1 社会对家校沟通建设有待加强 | 第37-38页 |
3.1.2 教师、家长对家校沟通的认识存在不足 | 第38-39页 |
3.1.3 家校沟通参与者的地位存在不平等现象 | 第39页 |
3.1.4 家校沟通内容片面性、参与沟通的对象单一且互动低 | 第39-40页 |
3.1.5 家校沟通方式陈旧、类型较少 | 第40-42页 |
3.1.6 家校沟通频率低、突发性强 | 第42页 |
3.1.7 家校沟通后措施的制定存在不合理,实施反馈不足 | 第42-43页 |
3.2 家校沟通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3-49页 |
3.2.1 社会层面 | 第43-44页 |
3.2.2 学校层面 | 第44-47页 |
3.2.3 家庭层面 | 第47-49页 |
4 促进小学家校沟通的对策和建议 | 第49-57页 |
4.1 社会层面 | 第49-51页 |
4.1.1 制度体系的完善、投入的增加 | 第49-51页 |
4.2 学校层面 | 第51-54页 |
4.2.1 积极学习当前家校沟通理论知识 | 第51页 |
4.2.2 建立家长、教师平等的家校沟通关系 | 第51页 |
4.2.3 设立家校沟通的专属场地 | 第51-52页 |
4.2.4 增加沟通频率,做好沟通计划 | 第52页 |
4.2.5 创建形式多样的沟通方式、丰富家校沟通内容 | 第52-53页 |
4.2.6 在家校沟通后制定相应的措施 | 第53页 |
4.2.7 提升家校沟通的层次 | 第53-54页 |
4.3 家庭层面 | 第54-57页 |
4.3.1 家长形成科学的家校沟通观念 | 第54页 |
4.3.2 家长提升自己的素质、促进家庭教育的发展 | 第54-55页 |
4.3.3 家长树立积极参与家校沟通的形象 | 第55-57页 |
5 结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附录A | 第60-63页 |
附录B | 第63-64页 |
附录C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