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13-14页 |
1.4.1 创新点 | 第13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3-14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实践 | 第14-18页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4-15页 |
2.1.1 治理理论 | 第14页 |
2.1.2 区域合作治理理论 | 第14-15页 |
2.1.3 环境协调治理理论 | 第15页 |
2.2 国内雾霾联防联控实践模式概况 | 第15-18页 |
2.2.1 上海世博会与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 第15-16页 |
2.2.2 广州亚运会与珠三角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 第16-18页 |
第3章 京津冀地区雾霾合作治理的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 第18-26页 |
3.1 我国京津冀地区雾霾合作治理方案的提出 | 第18-19页 |
3.2 京津冀地区雾霾合作治理的工作进展 | 第19-23页 |
3.2.1 建立健全了相关法规及政策 | 第19-21页 |
3.2.2 成立了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 | 第21-23页 |
3.3 京津冀地区雾霾合作治理存在的问题 | 第23-26页 |
3.3.1 京津冀地区合作治理的范围和深度不够 | 第23页 |
3.3.2 京津冀地区还未形成合作的长效机制 | 第23-24页 |
3.3.3 京津冀地区合作的组织化程度较低 | 第24页 |
3.3.4 京津冀地区合作的制度化不够完善 | 第24-26页 |
第4章 京津冀地区雾霾合作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26-31页 |
4.1 合作意识差,固化思维严重 | 第26-27页 |
4.2 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环保支付能力不一 | 第27-28页 |
4.3 法律法规不完善致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失衡 | 第28-29页 |
4.4 环保基数差距抬高了区域间共同治理的门槛 | 第29-31页 |
第5章 完善京津冀地区雾霾合作治理的对策 | 第31-41页 |
5.1 法律法规层面 | 第31-33页 |
5.1.1 加强立法,对现有法律中的不足之处进行修订 | 第31-32页 |
5.1.2 加强执法力度,切实保障治理的效度 | 第32-33页 |
5.2 政策制度层面 | 第33-37页 |
5.2.1 加强顶层设计,全面统筹京津冀地区雾霾的共同治理 | 第33-35页 |
5.2.2 激励发展低碳经济,大幅提高煤炭资源税税率 | 第35页 |
5.2.3 建立各项激励机制 | 第35-37页 |
5.3 技术层面 | 第37-38页 |
5.3.1 成立区域大气污染防治专家委员会 | 第37页 |
5.3.2 加大科技投入,强化市场参与,调动各领域积极性 | 第37-38页 |
5.3.3 构建统一的环境监测和预警平台 | 第38页 |
5.4 公众教育层面 | 第38-41页 |
5.4.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及参与程度 | 第38-39页 |
5.4.2 京津冀三地联合教育部会同能源主管部门开展能源教育 | 第39-41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1-43页 |
6.1 结论 | 第41-42页 |
6.2 展望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作者简介 | 第4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