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

我国分区规划的发展及转型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9-18页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第9-11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1页
    1.3 研究思路及框架第11-13页
    1.4 分区规划的基本内涵第13-14页
        1.4.1 分区规划的概念第13页
        1.4.2 分区规划的主要内容第13页
        1.4.3 分区规划的地位及作用第13-14页
    1.5 分区规划的研究进展第14-18页
        1.5.1 国外规划体系的研究进展第14-15页
        1.5.2 我国分区规划的研究进展第15-16页
        1.5.3 小结第16-18页
第2章 我国分区规划的发展历程第18-25页
    2.1 分区规划中的“区”:市辖区制度在全国层面的迅速普及第18-22页
        2.1.1 市辖区的萌芽第18页
        2.1.2 警区制为前身第18-19页
        2.1.3 市辖区的确定第19页
        2.1.4 市辖区的普及第19-20页
        2.1.5 市辖区的现状第20-22页
    2.2 分区规划的历史演变:低水平认知、小范围普及、受冲击后徘徊不前第22-24页
        2.2.1 改革初起步期第23页
        2.2.2 发展中冲击期第23-24页
        2.2.3 新世纪摇摆期第24页
    2.3 小结第24-25页
第3章 我国分区规划的现状特征及问题剖析第25-36页
    3.1 分区规划的编制主体:市政府绝对主导、区政府相对参与第25-27页
    3.2 分区规划的编制形式:三种不同思路的编制类型、缺乏共识第27-30页
        3.2.1 按行政区编制第27-28页
        3.2.2 新城整体编制第28-29页
        3.2.3 自我优化编制第29-30页
    3.3 分区规划的编制内容:照搬总规内容框架、大而全、各具特色第30-31页
    3.4 分区规划的成果形式:法定规划地位缺失后、公示环节更加不受关注第31-33页
    3.5 分区规划的实施监管:城市政府自导自演、存在暗箱操作的嫌疑第33页
    3.6 分区规划的现状问题总结及原因剖析第33-36页
第4章 我国分区规划面临的新机遇及新挑战第36-43页
    4.1 尺度——都市区及市辖区的无限扩张第36-37页
    4.2 放权——分权管治的呼声日益高涨第37-38页
    4.3 法治——规划的法治盲区受到公众质疑第38-40页
    4.4 渠道——公众参与方式的多元化第40-41页
    4.5 小结第41-43页
第5章 未来转型方向建议——之国际经验借鉴第43-62页
    5.1 基于同等尺度的国外规划体系梳理第43-47页
        5.1.1 英国第43-44页
        5.1.2 美国第44-46页
        5.1.3 俄罗斯第46-47页
        5.1.4 小结第47页
    5.2 伦敦规划体系经验借鉴第47-62页
        5.2.1 伦敦城市发展史第47-51页
        5.2.2 伦敦行政建制及行政体系变革第51-53页
        5.2.3 英国规划体系演变史及现行规划体系第53-57页
        5.2.4 伦敦地方发展框架LDF案例介绍第57-60页
        5.2.5 与国内对比及可借鉴之处第60-61页
        5.2.6 小结第61-62页
第6章 未来转型方向建议——之国情下的组合摸索第62-70页
    6.1 上层建筑的重构:明确市区两级政府合理分权的平衡点第62-65页
        6.1.1 正确看待区级单元的潜力,提高分区规划的普及率和影响力第62页
        6.1.2 重新梳理两级政府间的规划权利分配,市政府适当分权,区政府自由裁量第62-63页
        6.1.3 强化规划的法律严肃性,完善规划的法律保障体系第63-64页
        6.1.4 突出区间异质竞争和资源互补的思路,在市级政府统筹下、区级政府管治下寻求新平衡点第64-65页
    6.2 规划体系的转型:构建总规为纲、分区为体、控规为量的规划体系第65-66页
        6.2.1 重新将分区规划纳入大城市地区的城市规划体系第65页
        6.2.2 厘清大都市地区分区规划应有的职能分工第65-66页
        6.2.3 重视分区规划与其它规划的整体性和一致性,避免规划间冲突或重复的规划内容第66页
    6.3 分区规划的突破:转型为集多规划为一体的规划框架系统、实施型规划类型第66-68页
        6.3.1 打破对分区规划的传统认知,创新其思路和体系第66-67页
        6.3.2 重新考虑分区规划的各类主体,可将其包装成市辖区规划文件包第67页
        6.3.3 构建以市辖区为单位的信息平台,作为分区规划实施的监管第67-68页
        6.3.4 丰富分区规划的成果形式,并加以规范化和标准化第68页
    6.4 小结第68-70页
第7章 基于南京秦淮区总体规划的实证第70-82页
    7.1 案例背景介绍第70-71页
    7.2 目前规划体系中存在的问题第71-73页
        7.2.1 自身定位不明确,重复上位规划与下位规划,大量重复性的工作量第71-72页
        7.2.2 分区规划过于强调用地,自身的灵活性不够,编制后过于僵化,不受重视第72-73页
        7.2.3 区政府参与的平台,但参与度有限,而且两级政府对规划的关注角度并不同第73页
    7.3 案例横纵向对比下的特征描述第73-77页
        7.3.1 横向:与国内同期城市普遍做法的对比第73-76页
        7.3.2 纵向:与伦敦体系的比较借鉴第76-77页
    7.4 案例实施中的创新点第77-79页
        7.4.1 强化了区级政府的参与力度,区项目办全程跟踪项目的进展第77页
        7.4.2 对接各类相关规划及专项规划内容,使其成为政府各部门的统一指南第77-78页
        7.4.3 案例创新突破评价第78-79页
    7.5 案例仍需改进方面第79-82页
        7.5.1 重新考量分区规划的内容体系,减少与总体规划的职能重复第79页
        7.5.2 完善分区规划中相关的风险调控机制,转变传统的蓝图式规划思路第79页
        7.5.3 强化区政府在分区规划中的角色,考虑将其提升为编制主体和行动主体第79-80页
        7.5.4 建立区级单元的数据统计平台,由市政府统一数据口径第80页
        7.5.5 健全分区规划及其它规划法规的法律严肃性,保证制定后的法律效力第80-82页
第8章 结论与讨论第82-84页
    8.1 主要结论第82-83页
    8.2 主要创新点第83页
    8.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83-84页
致谢第84-85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85-88页
插图和附表清单第88-90页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90-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问题及对策--以宁波市为例
下一篇:京津冀地区雾霾治理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