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基础理论论文--油气水渗流力学论文

孔喉尺度弹性微球渗流机理的实验和模拟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论文创新点摘要第9-14页
第1章 前言第14-26页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4-15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5-25页
        1.2.1 弹性微球深部调驱技术及其应用前景第15-18页
        1.2.2 弹性微球合成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进展第18-19页
        1.2.3 表征弹性微球基本性质的主要参数第19-20页
        1.2.4 弹性微球调驱渗流机理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第20-23页
        1.2.5 弹性微球在多孔介质中的渗流特征研究现状第23-24页
        1.2.6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第24-25页
    1.3 论文结构安排第25-26页
第2章 孔喉尺度弹性微球合成及其性能研究第26-56页
    2.1 砂岩岩石的孔喉尺度特征第26-28页
    2.2 孔喉尺度弹性微球的合成理论第28-30页
        2.2.1 孔喉尺度弹性微球的合成方法第28-29页
        2.2.2 孔喉尺度弹性微球的合成机理第29-30页
    2.3 孔喉尺度弹性微球的合成实验第30-36页
        2.3.1 实验设备、试剂及步骤第30-32页
        2.3.2 悬浮聚合工艺参数优化研究第32-36页
    2.4 孔喉尺度弹性微球的表征研究第36-48页
        2.4.1 弹性微球的红外光谱分析第36-38页
        2.4.2 弹性微球的外观形态第38页
        2.4.3 弹性微球的粒径大小及分布第38-41页
        2.4.4 弹性微球的蠕变特性第41-42页
        2.4.5 弹性微球的动态模量第42-43页
        2.4.6 弹性微球的膨胀性能第43-45页
        2.4.7 弹性微球的稳定性第45-48页
        2.4.8 弹性微球的腐蚀性第48页
    2.5 孔喉尺度弹性微球悬浮液的流变性质第48-53页
        2.5.1 质量分数的影响第48-49页
        2.5.2 温度的影响第49页
        2.5.3 矿化度的影响第49-50页
        2.5.4 剪切速率的影响第50-53页
    2.6 本章小结第53-56页
第3章 孔喉尺度弹性微球宏观渗流特征研究第56-82页
    3.1 孔喉尺度弹性微球宏观渗流实验第56-57页
        3.1.1 实验设备及流程第56-57页
        3.1.2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57页
    3.2 孔喉尺度弹性微球运移能力研究第57-58页
        3.2.1 长填砂管岩心模型及实验参数第57-58页
        3.2.2 弹性微球在长填砂管岩心中的运移规律第58页
    3.3 孔喉尺度弹性微球封堵能力研究第58-66页
        3.3.1 实验方法及评价指标第59页
        3.3.2 弹性微球的封堵特性第59-61页
        3.3.3 弹性微球封堵能力影响因素分析第61-65页
        3.3.4 聚合物驱后弹性微球的封堵性能第65-66页
    3.4 孔喉尺度弹性微球与砂岩孔喉的匹配关系研究第66-70页
        3.4.1 粒径匹配关系的表征方法第67页
        3.4.2 不同粒径匹配系数下弹性微球的封堵特性第67-70页
    3.5 孔喉尺度弹性微球选择性分流特性研究第70-75页
        3.5.1 实验方法及评价指标第71-72页
        3.5.2 无油双管岩心模型分流实验第72-74页
        3.5.3 含油双管岩心模型分流实验第74-75页
    3.6 基于粒径匹配关系的孔喉尺度弹性微球调驱设计方法第75-79页
        3.6.1 方法的提出背景第75-76页
        3.6.2 方法的实施步骤第76-79页
    3.7 本章小结第79-82页
第4章 孔喉尺度弹性微球微观渗流机理研究第82-114页
    4.1 孔喉尺度弹性微球微观渗流实验第82-86页
        4.1.1 微观可视化模型第82-85页
        4.1.2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85页
        4.1.3 实验设备及流程第85-86页
    4.2 孔喉尺度弹性微球微观运移机理研究第86-103页
        4.2.1 弹性微球在多孔介质中的运移第89-92页
        4.2.2 弹性微球运移过程中的微观机理第92-102页
        4.2.3 弹性微球封堵压力和变形运移的关系第102-103页
    4.3 孔喉尺度弹性微球微观调驱机理研究第103-111页
        4.3.1 弹性微球调驱渗流特征第104-108页
        4.3.2 弹性微球调驱微观机理第108-111页
    4.4 本章小结第111-114页
第5章 孔喉尺度弹性微球调驱扩大波及体积定量模拟研究 —基于双示踪剂方法第114-148页
    5.1 双示踪剂方法的理论基础第114-119页
        5.1.1 示踪剂的迁移过程第114-115页
        5.1.2 对流 — 扩散系统第115页
        5.1.3 示踪剂的穿透曲线第115-117页
        5.1.4 双示踪剂方法的提出第117-119页
    5.2 双示踪剂方法的模拟实验第119-125页
        5.2.1 双示踪剂的基本性质第119-120页
        5.2.2 双示踪剂模拟实验设计第120-125页
    5.3 双示踪剂方法的实验验证第125-131页
        5.3.1 均质条件下KBr和Cdot的产出规律第125-126页
        5.3.2 非均质条件下KBr和Cdot的产出规律第126-128页
        5.3.3 注入速率影响KBr和Cdot产出规律的理论依据第128-131页
    5.4 双示踪剂方法识别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第131-140页
        5.4.1 不同渗透率级差情况下KBr和Cdot的产出规律第132-136页
        5.4.2 不同高渗区比例情况下KBr和Cdot的产出规律第136-140页
        5.4.3 双示踪剂方法识别储层非均质性的基本特征第140页
    5.5 双示踪剂方法评价弹性微球调驱扩大波及体积性能研究第140-146页
        5.5.1 注入弹性微球前后KBr和Cdot的产出规律第141-142页
        5.5.2 不同渗透率级差情况下弹性微球的调驱扩大波及体积性能第142-144页
        5.5.3 不同高渗区比例情况下弹性微球的调驱扩大波及体积性能第144-146页
    5.6 本章小结第146-148页
结论第148-150页
参考文献第150-159页
附录第159-164页
    附录A 威布尔分布参数拟合方法及步骤第159-161页
    附录B 弹性微球与孔隙表面的相互作用第161-16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64-168页
致谢第168-169页
作者简历第169页

论文共1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90后”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现状及其引导研究
下一篇: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