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7页 |
1.1 问题提出 | 第14-15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5-21页 |
1.2.1 生命意义观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概念 | 第15-17页 |
1.2.2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现状 | 第17-20页 |
1.2.3 生命意义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关系的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21-24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21-22页 |
1.3.2 研究工具 | 第22-23页 |
1.3.3 研究程序 | 第23-24页 |
1.4 研究思路 | 第24-25页 |
1.5 研究的创新性 | 第25-27页 |
1.5.1 理论创新 | 第25页 |
1.5.2 方法创新 | 第25-27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27-33页 |
2.1 马克思主义生命意义观 | 第27-28页 |
2.1.1 生命意义体现为自主选择 | 第27页 |
2.1.2 生命意义需要劳动实践来实现 | 第27-28页 |
2.1.3 生命意义通过个人和社会的统一来实现 | 第28页 |
2.1.4 生命意义通过积极的人生态度来体现 | 第28页 |
2.2 弗兰克尔生命意义观 | 第28-30页 |
2.2.1 意志自由 | 第29页 |
2.2.2 意义意志 | 第29页 |
2.2.3 生命意义 | 第29-30页 |
2.3 小结 | 第30-33页 |
第三章 大学生生命意义观及对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 第33-53页 |
3.1 大学生生命意义观的理论建构 | 第33-40页 |
3.1.1 生存层面 | 第33-34页 |
3.1.2 生命控制层面 | 第34-35页 |
3.1.3 人际关系层面 | 第35-37页 |
3.1.4 存在层面 | 第37-39页 |
3.1.5 结论 | 第39-40页 |
3.2 生命意义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 第40-53页 |
3.2.1 生存层面意义缺失时的影响 | 第41-42页 |
3.2.2 生命控制层面意义缺失时的影响 | 第42-46页 |
3.2.3 人际关系层面意义缺失时的影响 | 第46-49页 |
3.2.4 存在层面意义缺失时的影响 | 第49-51页 |
3.2.5 小结 | 第51-53页 |
第四章 生命意义观视角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 第53-68页 |
4.1 贯彻重生命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 第53-55页 |
4.1.1 树立重视生命健康发展的教育理念 | 第53-54页 |
4.1.2 塑造生命化的全员教师队伍 | 第54页 |
4.1.3 激发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的态度 | 第54-55页 |
4.2 丰富以生命为主线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容 | 第55-62页 |
4.2.1 开设关注学生生命发展的心理健康课程 | 第55-58页 |
4.2.2 开展促进学生生命健康发展的心理咨询工作 | 第58-60页 |
4.2.3 推行贴近学生生活的生命教育宣传工作 | 第60-62页 |
4.3 拓宽体验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 第62-64页 |
4.3.1 注重学生体验的授课形式引导学生思考生命 | 第62-63页 |
4.3.2 不间断的朋辈互助促进学生生命成长 | 第63页 |
4.3.3 生命教育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增长生命智慧 | 第63-64页 |
4.4 营造关怀生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 第64-66页 |
4.4.1 发挥学校生命教育的主导作用 | 第64-65页 |
4.4.2 增加对家庭的生命教育 | 第65页 |
4.4.3 利用社会资源进行生命教育 | 第65-66页 |
4.5 小结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附录 | 第70-73页 |
附录一 招募 | 第70-71页 |
附录二 受访者知情同意书 | 第71-72页 |
附录三 受访者基本信息情况表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4-75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75-76页 |
附件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