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8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8-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评 | 第15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第16-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4.2 创新点 | 第16-18页 |
第2章 失地农民的发展困境及其治理研究的相关理论 | 第18-27页 |
2.1 失地农民发展困境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2.1.1 失地农民 | 第18-19页 |
2.1.2 失地农民发展 | 第19页 |
2.2 失地农民发展问题的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2.2.1“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 第19-20页 |
2.2.2 社会排斥理论 | 第20-21页 |
2.2.3 可持续生计理论 | 第21-22页 |
2.3 解决失地农民发展问题的必要性 | 第22-24页 |
2.3.1 失地农民问题本身的严重性 | 第22页 |
2.3.2 失地农民问题的表现 | 第22-24页 |
2.4 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重要性 | 第24-27页 |
2.4.1 是改善失地农民未来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方式重要手段 | 第24-25页 |
2.4.2 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有效途径 | 第25页 |
2.4.3 是融洽干群关系的有用方式 | 第25-27页 |
第3章 失地农民的发展现状分析以丽水市缙云县新碧工业园区为例 | 第27-35页 |
3.1 丽水市缙云县新碧工业园区失地农民的基本情况 | 第27页 |
3.2 丽水市缙云县新碧工业园区失地农民的基本安置情况。 | 第27-28页 |
3.2.1 丽水市缙云县新碧工业园区被征地农民失地补偿和指标分配情况 | 第27-28页 |
3.2.2 丽水市缙云县新碧工业园区被征地农民保险处理的有关事项 | 第28页 |
3.2.3 丽水市缙云县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的基本情况 | 第28页 |
3.3 丽水市缙云县新碧工业园失地农民面临的发展困境 | 第28-32页 |
3.3.1 失地农民总体生活水平下降 | 第28-29页 |
3.3.2 失地农民就业形势较为严峻 | 第29-30页 |
3.3.3 失地农民子女教育问题突出 | 第30-31页 |
3.3.4 失地农民融入城市生活困难 | 第31-32页 |
3.4 丽水市缙云县新碧工业园失地农民面临发展困境的原因 | 第32-35页 |
3.4.1 征地补偿制度不合理影响失地农民生活 | 第32-33页 |
3.4.2 个人自身原因严重影响失地农民再就业 | 第33页 |
3.4.3 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制约失地农民发展 | 第33-34页 |
3.4.4 缺乏有效政策指导制约失地农民城市化 | 第34-35页 |
第4章 实现失地农民可持续发展的治理对策 | 第35-42页 |
4.1 完善征地补偿制度,妥善安置失地农民 | 第35-36页 |
4.1.1 提高征地补偿标准 | 第35页 |
4.1.2 规范征地补偿的分配与管理 | 第35-36页 |
4.1.3 完善以可持续化生活为目标的补偿安置 | 第36页 |
4.2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失地农民发展的后顾之忧 | 第36-38页 |
4.2.1 坚持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原则 | 第36-37页 |
4.2.2 合理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 | 第37-38页 |
4.2.3 大力发展以集体经济为载体的集体保障 | 第38页 |
4.3 加强政府政策引导,提升失地农民的发展能力 | 第38-40页 |
4.3.1 积极引导农民思想观念的转换 | 第38-39页 |
4.3.2 就业培训课程本地化,强化失地农民人力资本 | 第39页 |
4.3.3 建立专门农村人力资源市场 | 第39-40页 |
4.4 积极开展社区服务,引导失地农民形成市民意识 | 第40-42页 |
4.4.1 加强“还建房”社区组织建设与管理 | 第40-41页 |
4.4.2 深入开展失地农民社区教育 | 第41页 |
4.4.3 充实失地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 第41-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4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