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4页 |
1.1 引言 | 第16-2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6-19页 |
1.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1.2 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 第22-2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1.2.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2-23页 |
1.2.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3页 |
1.2.4 项目支撑 | 第23-24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4-27页 |
2.1 地理位置 | 第24页 |
2.2 地质地貌 | 第24-25页 |
2.3 气候与水文状况 | 第25页 |
2.4 植被状况 | 第25页 |
2.5 沙害概况 | 第25-27页 |
第三章 青藏铁路北麓河段沙害驱动力分析 | 第27-43页 |
3.1 数据来源 | 第28页 |
3.2 实验分析方法 | 第28-29页 |
3.2.1 气候因子变化趋势分析 | 第28-29页 |
3.2.2 风况及输沙特征分析 | 第29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29-42页 |
3.3.1 气候因子分析 | 第29-36页 |
3.3.2 风力输沙势特征分析 | 第36-42页 |
3.4 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青藏铁路北麓河段沙害尘源地的植被与土壤特征 | 第43-57页 |
4.1 实验布设 | 第43-45页 |
4.1.1 样地点的布设与样品采集 | 第43页 |
4.1.2 风蚀风积实验布设 | 第43-45页 |
4.2 实验分析方法 | 第45-46页 |
4.2.1 土壤粒径的测定与分析 | 第45页 |
4.2.2 植被数据处理方法 | 第45-46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6-55页 |
4.3.1 研究区土壤与植被特征 | 第46-49页 |
4.3.2 不同尘源地风蚀等级样地划分 | 第49-51页 |
4.3.3 沙害尘源地植被特征分析 | 第51-54页 |
4.3.4 沙害尘源地土壤特征分析 | 第54-55页 |
4.4 讨论 | 第55-56页 |
4.5 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青藏铁路北麓河段沙物质运移路径分析 | 第57-65页 |
5.1 实验布设 | 第57页 |
5.2 实验分析方法 | 第57-58页 |
5.2.1 土壤金属元素含量的测定与分析 | 第57-58页 |
5.2.2 沙源与沙物质运移路径分析方法 | 第58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58-64页 |
5.3.1 积沙仪积沙元素特征与研究区土壤元素特征对比分析 | 第59-60页 |
5.3.2 研究区沙物质运移路径分析 | 第60-64页 |
5.4 小结 | 第64-65页 |
第六章 青藏铁路沿线防沙措施防护效益初探 | 第65-80页 |
6.1 研究方法 | 第65-67页 |
6.2 北麓河沙害防护措施效益分析 | 第67-72页 |
6.2.1 北麓河段沙害现状 | 第67页 |
6.2.2 防沙措施布设 | 第67-71页 |
6.2.3 防沙措施积沙效益分析 | 第71-72页 |
6.3 南山口段沙害防护措施效益分析 | 第72-78页 |
6.3.1 防沙措施布设 | 第72-74页 |
6.3.2 防沙措施积沙效益分析 | 第74-78页 |
6.3.3 防沙措施的研究结果 | 第78页 |
6.4 小结 | 第78-8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80-81页 |
7.2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90页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