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网络群体性事件治理对策研究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1 绪论 | 第8-15页 |
1.1 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8-9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9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9-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3 文献述评 | 第13页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3 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5-24页 |
2.1 协同治理理论 | 第15-17页 |
2.1.1 协同治理的理论阐释 | 第15-16页 |
2.1.2 协同治理对本研究的借鉴 | 第16-17页 |
2.2 集群行为理论 | 第17-19页 |
2.2.1 集群行为的理论阐释 | 第17-18页 |
2.2.2 集群行为对本研究的借鉴 | 第18-19页 |
2.3 政府与社会关系理论 | 第19-21页 |
2.3.1 政府与社会的理论阐释 | 第19-20页 |
2.3.2 政府与社会关系对本研究的借鉴 | 第20-21页 |
2.4 多元参与理论 | 第21-24页 |
2.4.1 多元参与社会治理的理论阐释 | 第21-22页 |
2.4.2 多元参与理论对本研究的借鉴 | 第22-24页 |
3 扬州市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治理现状 | 第24-30页 |
3.1 扬州市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治理特征 | 第24-26页 |
3.1.1 治理模式采用创新治理 | 第24页 |
3.1.2 处置方式采用管制处置 | 第24-25页 |
3.1.3 监管途径采用常态监管 | 第25页 |
3.1.4 支撑手段采用多样支撑 | 第25页 |
3.1.5 机制体系采用一体化方式 | 第25-26页 |
3.2 扬州市网络群体性事件治理的存在问题 | 第26-30页 |
3.2.1 治理理念较为传统 | 第26-27页 |
3.2.2 治理法律存在缺失 | 第27页 |
3.2.3 治理主体较为单一 | 第27-28页 |
3.2.4 治理方式普遍陈旧 | 第28页 |
3.2.5 治理环节存有真空 | 第28-29页 |
3.2.6 治理手段存在被动 | 第29-30页 |
4 扬州市网络群体性事件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0-38页 |
4.1 政府层面 | 第30-32页 |
4.1.1 思想上未能培育协同治理理念 | 第30页 |
4.1.2 体制上未能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 第30-31页 |
4.1.3 行动上未能建立有效政社关系 | 第31-32页 |
4.2 社会组织层面 | 第32-35页 |
4.2.1 社会组织官方色彩浓厚 | 第32-33页 |
4.2.2 社会组织数量严重缺失 | 第33-34页 |
4.2.3 社会组织参与程度不足 | 第34-35页 |
4.2.4 社会组织治理能力薄弱 | 第35页 |
4.3 公民参与层面 | 第35-38页 |
4.3.1 公民参与积极性不高 | 第35-36页 |
4.3.2 公民参与制度未健全 | 第36页 |
4.3.3 公民参与质量不高 | 第36-38页 |
5 强化扬州市网络群体性事件治理的对策 | 第38-45页 |
5.1 政府层面需要进一步完善理念体制 | 第38-41页 |
5.1.1 培养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协同治理理念 | 第38页 |
5.1.2 降低门槛吸引社会组织参与治理 | 第38-40页 |
5.1.3 完善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治理体制 | 第40-41页 |
5.2 社会组织层面需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 | 第41-42页 |
5.2.1 与政府部门建立多渠道经济分享机制 | 第41-42页 |
5.2.2 加强社会组织自身队伍建设 | 第42页 |
5.2.3 完善社会组织内部监督机制 | 第42页 |
5.3 公民参与层面需要进一步增加参与积极性 | 第42-45页 |
5.3.1 增强公民参与意识 | 第42-43页 |
5.3.2 保障公民参与权力 | 第43页 |
5.3.3 拓宽公民参与渠道 | 第43-44页 |
5.3.4 扩大公民参与程度 | 第44-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