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区域协作立法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我国区域协作立法的界说 | 第9-16页 |
一、区域协作立法的内涵 | 第9-10页 |
二、区域协作立法的必要性 | 第10-13页 |
(一) 推进国家法治战略的途径 | 第10-11页 |
(二) 区域治理法治化的必然要求 | 第11-12页 |
(三) 区域整体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 第12-13页 |
三、区域协作立法的合法性支撑 | 第13-16页 |
(一) 区域协作立法主体合法性 | 第13-14页 |
(二) 区域协作立法内容合法性 | 第14-15页 |
(三) 区域协作立法程序合法性 | 第15-16页 |
第二章 长三角区域协作立法的实证分析 | 第16-28页 |
一、长三角区域协作立法的主要内容 | 第16-20页 |
(一) 区域经济发展 | 第16-18页 |
(二) 区域环境保护 | 第18-19页 |
(三) 区域城市群发展与交通一体化 | 第19-20页 |
二、长三角区域协作立法的主要形式 | 第20-22页 |
(一) 政府主体协作立法及立法形式 | 第20-21页 |
(二) 人大主体协作立法及立法形式 | 第21-22页 |
三、长三角区域协作立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2-28页 |
(一) 区域立法协作主体问题 | 第22-23页 |
(二) 区域立法协作程序问题 | 第23-24页 |
(三) 区域立法协作内容问题 | 第24-26页 |
(四) 协作立法中的地方利益协调问题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国内外区域协作立法及其启示 | 第28-36页 |
一、国外典型区域协作立法的主要特点 | 第28-31页 |
(一) 协作立法领域与深度的渐进性 | 第28-29页 |
(二) 区域内部高度开放性 | 第29-30页 |
(三) 规范的组织机制与程序机制 | 第30-31页 |
二、我国其他区域协作立法的基本情况 | 第31-34页 |
(一) 区域立法的东三省模式 | 第31-32页 |
(二) 区域立法的珠三角模式 | 第32-33页 |
(三) 区域立法的京津冀模式 | 第33-34页 |
三、国内外区域协作立法经验借鉴 | 第34-36页 |
(一) 建立良好的法治环境 | 第34页 |
(二) 打破边界寻求紧密合作 | 第34-36页 |
第四章 完善长三角区域立法协作机制的若干思考 | 第36-43页 |
一、构建长三角区域立法机制原则 | 第36-37页 |
(一) 合法性原则 | 第36页 |
(二) 利益兼顾原则 | 第36页 |
(三) 合作原则 | 第36-37页 |
二、健全长三角区域协作立法机制整体运行机制 | 第37-38页 |
(一) 长三角区域协作的主体机制 | 第37页 |
(二) 长三角区域协作的辅助机制 | 第37-38页 |
三、加强长三角区域立法协作主体分工与合作 | 第38-39页 |
(一) 厘清立法主体权责 | 第38页 |
(二) 立法事项的分工合作 | 第38-39页 |
四、长三角区域立法合理配置立法资源,加强重点立法 | 第39页 |
五、由中央设立协作机构,确立区域协作地位 | 第39-40页 |
六、长三角区域立法冲突解决机制 | 第40-41页 |
(一) 效力阶位原则 | 第40-41页 |
(二) 协作中充分沟通研究 | 第41页 |
七、立法备案制度及评估机制 | 第41-43页 |
(一) 立法交叉备案制度 | 第41-42页 |
(二) 建立区域立法评估体系 | 第42-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