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在社区社会工作中的应用--以H社区“银发岁月集合”项目为例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一、导论 | 第11-19页 |
(一) 研究起源和意义 | 第11-12页 |
1. 研究起源 | 第11-12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二)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6页 |
1. 社区工作 | 第12-13页 |
2. 开放空间会议技术 | 第13-14页 |
3. 积极心理学 | 第14-16页 |
(三) 研究现状分析 | 第16-18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四)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8-19页 |
二、中国社区社会工作与积极心理学概论 | 第19-27页 |
(一) 中国社区社会工作发展现状 | 第19-20页 |
(二) 不同背景下的积极心理学 | 第20-23页 |
1. 西方文化中的积极心理学 | 第20-22页 |
2. 东方文化中的积极心理学 | 第22-23页 |
(三) 积极心理学与社区工作的契合性 | 第23-25页 |
1. 助人自助与积极心理学不谋而合 | 第24页 |
2. 积极情绪增进与社区群众的心理健康 | 第24-25页 |
(四) 构建社区工作中的积极心理理念 | 第25-27页 |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银发岁月集合”项目分析 | 第27-32页 |
(一) 项目背景 | 第27-28页 |
1. 环境背景 | 第27页 |
2. 心理背景 | 第27-28页 |
(二) 问题分析 | 第28-29页 |
1. 社区老年人的消极精神状态 | 第28页 |
2. 自组织团体内部交流障碍 | 第28页 |
3. 积极特质与积极人格潜力待开发 | 第28页 |
4. 积极环境因素缺乏 | 第28-29页 |
(三) 原因分析 | 第29-30页 |
1. 缺乏积极关注 | 第29页 |
2. 生理及心理变化带来危机感 | 第29页 |
3. 激励措施不得力 | 第29-30页 |
4. 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 | 第30页 |
(四) 需求分析 | 第30-32页 |
1. 专业社工介入 | 第30页 |
2. 增加积极事件体验 | 第30-31页 |
3. 培养居民积极人格 | 第31页 |
4. 积极心理治疗 | 第31页 |
5. 积极环境建设 | 第31-32页 |
四、积极心理学在“银发岁月集合”项目中的应用 | 第32-55页 |
(一) 设立项目目标 | 第32页 |
1.建立活动组织统一管理平台 | 第32页 |
2. 建立项目自治机制 | 第32页 |
3. 形成一种理念 | 第32页 |
4. 加强一类管理 | 第32页 |
(二) 制定项目计划 | 第32-34页 |
1. 前期准备 | 第32页 |
2. 建立联结 | 第32-33页 |
3. 需求调查 | 第33页 |
4. 团队创意 | 第33页 |
5. 发现领袖 | 第33页 |
6. 培养领袖 | 第33页 |
7. 引向公益 | 第33页 |
8. 资源链接 | 第33-34页 |
(三) 风险预估及规避措施 | 第34页 |
1. 风险预估 | 第34页 |
2. 规避措施 | 第34页 |
(四) 项目经费预算 | 第34-35页 |
(五) 进入项目流程 | 第35-50页 |
1. 前期准备(团体摸底) | 第35-36页 |
2. 参与式需求调查:老当益壮茶话会 | 第36-37页 |
3. 团队创意活动:助老+联盟+公益=创意大比拼 | 第37-38页 |
4. 实施创意活动:辞旧迎新联欢会 | 第38-40页 |
5. 第一次活动总结:发现我们的潜力 | 第40页 |
6. 第二次实施创意:姨爹姨妈庆元宵 | 第40-43页 |
7. 第二次活动总结:老来魅力要四射 | 第43-44页 |
8. 第三次实施创意:读国学经典、培育优良家风 | 第44-46页 |
9. 组建社团:银发岁月要集合 | 第46-47页 |
10. 建立积分兑换机制:银发公益要所为 | 第47-48页 |
11.搭建资源链接平台:奔跑吧银发亲 | 第48-50页 |
12. 项目落地和收益跟踪 | 第50页 |
(六) 项目成效讨论 | 第50-55页 |
1. 目标群体心理变化 | 第50-51页 |
2. 积极环境变化 | 第51-52页 |
3. 社工角色与策略变化 | 第52-55页 |
五、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