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1 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 第12页 |
1.1.2《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 | 第12页 |
1.1.3 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出 | 第12-1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3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6-17页 |
1.4 研究方案 | 第17-19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17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4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2 地理观察实践能力与教学诊断概述 | 第19-24页 |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9-21页 |
2.1.1 地理实践力 | 第19页 |
2.1.2 地理观察能力 | 第19-20页 |
2.1.3 教学诊断 | 第20-21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2.2.1 地理教学论 | 第21页 |
2.2.2 观察学习理论 | 第21-22页 |
2.2.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22页 |
2.2.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2-24页 |
3 高中生地理观察实践能力课堂观察诊断标准的构建 | 第24-33页 |
3.1 诊断原则 | 第24-26页 |
3.1.1 科学性原则 | 第24页 |
3.1.2 地理性原则 | 第24-25页 |
3.1.3 目标性原则 | 第25页 |
3.1.4 过程性原则 | 第25-26页 |
3.1.5 差异性原则 | 第26页 |
3.1.6 操作性原则 | 第26页 |
3.2 诊断依据 | 第26-27页 |
3.2.1 课程标准 | 第26-27页 |
3.2.2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 | 第27页 |
3.3 诊断指标 | 第27-30页 |
3.4 诊断量表 | 第30-33页 |
4 高中生地理观察实践能力水平诊断与问题分析 | 第33-47页 |
4.1 诊断对象的选取 | 第33-36页 |
4.2 基于课堂实录观察的地理观察实践能力水平诊断 | 第36-41页 |
4.2.1 课堂实录观察典型课例 | 第36-38页 |
4.2.2 课堂实录观察典型课例诊断分析 | 第38-40页 |
4.2.3 地理观察实践能力水平诊断 | 第40-41页 |
4.3 基于教师教学行为的地理观察活动问题分析 | 第41-44页 |
4.3.1 地理观察活动类型单一,教学资源有待开发 | 第41-42页 |
4.3.2 教师提问缺乏导向性,引导不到位 | 第42-43页 |
4.3.3 重教师讲授,轻学生活动 | 第43页 |
4.3.4 缺乏积极有效的教学评价 | 第43-44页 |
4.4 基于学生学习行为的地理观察活动问题分析 | 第44-47页 |
4.4.1 地理观察能力水平差距大 | 第44页 |
4.4.2 没有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 | 第44-45页 |
4.4.3 地理观察不注重细节 | 第45页 |
4.4.4 学习自主性有待提高 | 第45-47页 |
5 高中生地理观察实践能力培养策略 | 第47-58页 |
5.1 图表观察能力的培养策略 | 第47-50页 |
5.1.1 加强读图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看图、用图的习惯 | 第47-48页 |
5.1.2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分析的能力 | 第48页 |
5.1.3 构建心理地图,提高用图能力 | 第48-50页 |
5.2 动画观察能力的培养策略 | 第50-52页 |
5.2.1 开发适合教学的动画资源 | 第50页 |
5.2.2 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作用,把握动画的逻辑思路 | 第50-52页 |
5.3 视频观察能力的培养策略 | 第52-53页 |
5.3.1 注重收集视频资源 | 第52页 |
5.3.2 鼓励学生课外多涉猎相关视频 | 第52-53页 |
5.4 演示观察能力的培养策略 | 第53-55页 |
5.4.1 开发地理演示教具,注重学生参与体验 | 第53-54页 |
5.4.2 与多媒体技术有机结合 | 第54-55页 |
5.5 实验观察能力的培养策略 | 第55-58页 |
5.5.1 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实验观察的兴趣 | 第55页 |
5.5.2 增设实验观察活动,给学生“从做中学”的机会 | 第55-58页 |
6 结语 | 第58-60页 |
6.1 基本结论 | 第58页 |
6.2 不足之处 | 第58页 |
6.3 前景展望 | 第58-60页 |
附录 | 第60-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