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引言 | 第8-10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0-16页 |
| 1. 中医临床路径发展概况 | 第10-13页 |
| 1.1 临床路径起源 | 第10页 |
| 1.2 我国临床路径起源及进展 | 第10页 |
| 1.3 中医临床路径概念 | 第10页 |
| 1.4 中医临床路径进展 | 第10-11页 |
| 1.5 中医临床路径可行性及必要性 | 第11-12页 |
| 1.6 中医临床路径的制定 | 第12页 |
| 1.7 中医临床路径质量管理 | 第12页 |
| 1.8 中医临床路径评价 | 第12-13页 |
| 2. 后循环缺血名称演变 | 第13页 |
| 3. 后循环缺血与眩晕 | 第13-14页 |
| 4.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中医药认识 | 第14页 |
| 5. 小结 | 第14-16页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16-21页 |
| 1. 病例选择 | 第16-17页 |
| 1.1 诊断标准 | 第16页 |
| 1.2 纳入标准 | 第16页 |
| 1.3 排除标准 | 第16-17页 |
| 1.4 剔除标准 | 第17页 |
| 2. 研究对象 | 第17页 |
| 3.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 3.1 样本量估计 | 第17页 |
| 3.2 随机分组 | 第17-18页 |
| 3.3 路径组处理 | 第18页 |
| 3.4 对照组处理 | 第18-19页 |
| 4. 观察指标 | 第19页 |
| 5. 出院标准 | 第19页 |
| 6. 随访 | 第19页 |
| 7. 疗效评价标准 | 第19-20页 |
| 7.1 疗效评价标准 | 第19页 |
| 7.2 评价方法 | 第19-20页 |
| 8. 统计方法 | 第20-21页 |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第21-27页 |
| 1. 病例入组与完成情况 | 第21页 |
| 2.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 第21-22页 |
| 2.1 两组患者性别和眩晕程度构成比较 | 第21页 |
| 2.2 两组患者合并症构成比较 | 第21页 |
| 2.3 两组治疗前中医症候量表评分及年龄分布比较 | 第21-22页 |
| 3. 临床效益分析 | 第22-23页 |
| 3.1 两组患者疗效分析 | 第22页 |
| 3.2 两组住院费用及住院天数比较 | 第22-23页 |
| 3.3 两组治疗后中医症候量表评分比较 | 第23页 |
| 3.4 两组患者伴发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 第23页 |
| 4. 满意度分析 | 第23-25页 |
| 4.1 两组患者对治疗效果评价分析 | 第23-24页 |
| 4.2 两组患者对住院费用评价分析 | 第24页 |
| 4.3 两组患者对疗程满意度评价分析 | 第24页 |
| 4.4 两组患者对诊疗服务评价分析 | 第24-25页 |
| 5. 两组患者对路径接受程度分析 | 第25页 |
| 6. 两组患者中医特色疗法使用情况 | 第25页 |
| 7. 随访情况 | 第25-27页 |
| 第四部分 研究结论 | 第27-28页 |
| 第五部分 分析与讨论 | 第28-30页 |
| 1. 眩晕(后循环缺血)痰瘀阻窍证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效果分析 | 第28页 |
| 2. 中医临床路径实施经验及体会 | 第28-30页 |
| 结语 | 第30-31页 |
| 参考文献 | 第31-33页 |
| 附录 | 第33-40页 |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40-41页 |
| 致谢 | 第41-42页 |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