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导论 | 第9-19页 |
一、民国初年心理学的发展 | 第19-26页 |
(一)近代教育改革带来的心理学需求 | 第19-21页 |
(二)西方心理学理论的传入 | 第21-22页 |
(三)心理学分支——教育心理学的萌芽 | 第22-26页 |
二、张耀翔与中国教育心理学的创立 | 第26-38页 |
(一)心理学领域的多面手——张耀翔 | 第26-31页 |
(二)张耀翔与《心理》杂志及西方心理学的传播 | 第31-33页 |
(三)张耀翔在教育心理学上的成就 | 第33-38页 |
三、张耀翔的人格教育思想 | 第38-48页 |
(一)张耀翔对中国古代人格教育思想的继承与批判 | 第38-41页 |
(二)对人格特性的分析 | 第41-43页 |
(三)人格教育的内容 | 第43-45页 |
(四)人格教育的途径 | 第45-47页 |
(五)对张耀翔人格教育思想的评价 | 第47-48页 |
四、张耀翔的学习心理思想 | 第48-62页 |
(一)张耀翔学习心理思想的形成过程 | 第48-49页 |
(二)学习心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49-58页 |
(三)与萧孝嵘学习心理思想的比较 | 第58-59页 |
(四)对张耀翔学习心理思想的评价 | 第59-62页 |
五、张耀翔的学科心理学思想 | 第62-76页 |
(一)心理测验 | 第62-66页 |
(二)识字测验 | 第66-70页 |
(三)新法考试 | 第70-76页 |
六、张耀翔的学生心理思想 | 第76-82页 |
(一)学生的个别差异 | 第76-79页 |
(二)关注学生心理卫生 | 第79-82页 |
七、张耀翔对教师心理的研究 | 第82-88页 |
(一)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 第82-85页 |
(二)保障教师职业的办法 | 第85-88页 |
八、张耀翔教育心理学思想在实践中的应用 | 第88-95页 |
(一)北京高师的教学能手(1920—1929 年) | 第88-91页 |
(二)以大夏大学为中心的南方教学生涯(1928—1951 年) | 第91-93页 |
(三)华东师大“五虎将”之一(1951—1960 年) | 第93-95页 |
九、张耀翔教育心理学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其当代启示 | 第95-98页 |
(一)张耀翔教育心理学思想的历史地位 | 第95-96页 |
(二)张耀翔教育心理学思想对当代的启示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4页 |
附:张耀翔事迹年谱(简) | 第104-107页 |
致谢 | 第107-10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