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19页 |
1.1 综述 | 第13-17页 |
1.1.1 酸雨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1.2 酸雨对桉树的影响 | 第14-15页 |
1.1.3 酸雨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第15-16页 |
1.1.4 酸雨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第16页 |
1.1.5 酸雨对林地凋落物的影响 | 第16-17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1.3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9-23页 |
2.1 采样地概况 | 第19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19-23页 |
2.2.1 土壤与凋落叶样品采集 | 第19页 |
2.2.2 模拟酸沉降装置设置 | 第19-20页 |
2.2.3 指标测定方法 | 第20-22页 |
2.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2-23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3-57页 |
3.1 模拟酸沉降对桉树人工林土壤酸度的影响 | 第23-25页 |
3.1.1 模拟酸沉降对桉树人工林土壤pH值的影响 | 第23-24页 |
3.1.2 模拟酸沉降对桉树人工林土壤交换性Al含量的影响 | 第24-25页 |
3.2 模拟酸沉降对桉树人工林土壤N、P含量的影响 | 第25-31页 |
3.2.1 模拟酸沉降对桉树人工林土壤全N含量的影响 | 第25-26页 |
3.2.2 模拟酸沉降对桉树人工林土壤铵态N含量的影响 | 第26-27页 |
3.2.3 模拟酸沉降对桉树人工林土壤硝态N含量的影响 | 第27-28页 |
3.2.4 模拟酸沉降对枝树人工林土壤全P含量的影响 | 第28-29页 |
3.2.5 模拟酸沉降对桉树人工林土壤速效P含量的影响 | 第29-30页 |
3.2.6 模拟酸沉降下桉树人工林土壤N、P含量之间相关性 | 第30-31页 |
3.3 模拟酸沉降对桉树人工林土壤交换性盐基离子含量的影响 | 第31-37页 |
3.3.1 模拟酸沉降对桉树人工林土壤交换性K含量的影响 | 第31-32页 |
3.3.2 模拟酸沉降对桉树人工林土壤交换性Mg含量的影响 | 第32-33页 |
3.3.3 模拟酸沉降对桉树人工林土壤交换性Ca含量的影响 | 第33-34页 |
3.3.4 模拟酸沉降对桉树人工林土壤交换性Na含量的影响 | 第34-35页 |
3.3.5 模拟酸沉降下桉树人工林土壤盐基离子含量与土壤N、P含量相关性 | 第35-37页 |
3.4 模拟酸沉降下桉树人工林土壤淋洗液pH值与养分含量 | 第37-40页 |
3.4.1 模拟酸沉降下桉树人工林土壤淋洗液pH值 | 第37-38页 |
3.4.2 模拟酸沉降下桉树人工林土壤淋洗液养分含量 | 第38页 |
3.4.3 模拟酸沉降下桉树人工林土壤淋洗液养分含量与土壤N、P含量相关性 | 第38-40页 |
3.5 模拟酸沉降对桉树人工林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第40-45页 |
3.5.1 模拟酸沉降对桉树人工林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 第40-41页 |
3.5.2 模拟酸沉降对枝树人工林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 第41-42页 |
3.5.3 模拟酸沉降对桉树人工林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 第42-43页 |
3.5.4 模拟酸沉降对桉树人工林土壤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 第43-44页 |
3.5.5 模拟酸沉降下桉树人工林土壤酶活性与土壤N、P含量相关性 | 第44-45页 |
3.6 模拟酸沉降对枝树人工林凋落叶养分的影响 | 第45-50页 |
3.6.1 模拟酸沉降对桉树人工林凋落叶全N含量的影响 | 第45-46页 |
3.6.2 模拟酸沉降对桉树人工林凋落叶全P含量的影响 | 第46-47页 |
3.6.3 模拟酸沉降对桉树人工林凋落叶全K含量的影响 | 第47-48页 |
3.6.4 模拟酸沉降对桉树人工林凋落叶全Mg含量的影响 | 第48-49页 |
3.6.5 模拟酸沉降对桉树人工林凋落叶全Ca含量的影响 | 第49-50页 |
3.7 模拟酸沉降下桉树人工林凋落叶淋洗液pH值及养分含量 | 第50-57页 |
3.7.1 模拟酸沉降下桉树人工林凋落叶淋洗液pH值 | 第50-51页 |
3.7.2 模拟酸沉降下枝树人工林凋落叶淋洗液养分含量 | 第51-53页 |
3.7.3 模拟酸沉降下桉树人工林凋落叶养分含量与淋洗液pH值及淋洗液养分含量相关性 | 第53-55页 |
3.7.4 模拟酸沉降下桉树人工林凋落叶养分含量与土壤交换性盐基离子含量相关性 | 第55-56页 |
3.7.5 模拟酸沉降下桉树人工林凋落叶淋洗液pH值与淋洗液养分含量相关性 | 第56-57页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7-62页 |
4.1 结论 | 第57-59页 |
4.2 讨论 | 第59-61页 |
4.3 研究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