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TENA-HLA网关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1-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19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5-16页 |
1.2 课题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16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4 本文内容安排 | 第18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网关相关技术 | 第19-33页 |
2.1 TENA架构概述 | 第19-21页 |
2.1.1 TENA基本概念 | 第19-20页 |
2.1.2 TENA元模型 | 第20页 |
2.1.3 TENA中间件 | 第20-21页 |
2.2 HLA架构概述 | 第21-25页 |
2.2.1 HLA基本概念 | 第21-22页 |
2.2.2 HLA框架和规则 | 第22-23页 |
2.2.3 HLA接口规范 | 第23-24页 |
2.2.4 HLA对象模型模板 | 第24页 |
2.2.5 HLA联邦开发运行过程 | 第24-25页 |
2.3 TENA-HLA网关技术 | 第25-26页 |
2.3.1 网关基本概念 | 第25页 |
2.3.2 网关实现方案 | 第25-26页 |
2.4 Qt框架概述 | 第26-28页 |
2.4.1 Qt概述 | 第26-27页 |
2.4.2 信号和槽机制 | 第27-28页 |
2.4.3 Qt开发环境 | 第28页 |
2.5 自动化编译技术概述 | 第28-31页 |
2.5.1 编译器简介 | 第28-29页 |
2.5.2 软件工程管理 | 第29-30页 |
2.5.3 工程构建工具 | 第30-3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三章 需求分析与系统设计 | 第33-51页 |
3.1 需求分析 | 第33-43页 |
3.1.1 需求概述 | 第33-35页 |
3.1.2 用户需求 | 第35-42页 |
3.1.3 数据分析 | 第42-43页 |
3.2 系统设计 | 第43-50页 |
3.2.1 网关体系结构 | 第43-44页 |
3.2.2 通道子系统设计 | 第44-46页 |
3.2.3 通道生成子系统设计 | 第46-47页 |
3.2.4 网关运行子系统设计 | 第47页 |
3.2.5 网关典型服务过程 | 第47-50页 |
3.3 系统开发环境 | 第50页 |
3.3.1 软件开发环境 | 第50页 |
3.3.2 硬件开发环境 | 第5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系统实现 | 第51-65页 |
4.1 通用TENA-HLA网关的实现 | 第51-63页 |
4.1.1 网关通道 | 第51-55页 |
4.1.2 通道生成管理 | 第55-59页 |
4.1.3 网关运行管理 | 第59-61页 |
4.1.4 网关程序结构 | 第61-62页 |
4.1.5 数据存储实现 | 第62-63页 |
4.2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五章 系统测试 | 第65-77页 |
5.1 测试方法 | 第65页 |
5.2 功能测试 | 第65-71页 |
5.2.1 通道子系统 | 第66-68页 |
5.2.2 通道生成子系统 | 第68-69页 |
5.2.3 网关运行管理子系统 | 第69-71页 |
5.3 性能测试 | 第71-72页 |
5.4 界面测试 | 第72-76页 |
5.5 测试结论 | 第7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六章 项目总结 | 第77-79页 |
6.1 工作总结 | 第77页 |
6.2 项目创新点 | 第77-78页 |
6.3 未来工作展望 | 第7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
作者简介 | 第83-84页 |